45、波心荡冷月无声

45、波心荡冷月无声

00:00
11:51
我们现在跳到姜夔笔下的扬州。大家可以看到,同样是写扬州,二者有多么大的不同。在南北隔离的时候,扬州等于是最重要的一个防守城市,扬州一破,江南大概就破了。我们将姜夔的《扬州慢》与辛弃疾的《永遇乐》做个对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大家注意,在姜夔之前是没有“扬州慢”这个词牌的,这是他的自制曲。他经过扬州时,夜里下过的雪刚刚晴了。这里刚刚打过仗,还有军营号角很悲哀的声音。他感觉很难过,因为扬州本来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可是现在变成了前线,变得非常萧条。于是他就作了“扬州慢”的曲子,再填上词,可见他还是音乐家。我们看看他下面的写法,感受一下他和辛弃疾的不同到底在哪里。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我们在讲唐诗时就说过“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见扬州是一个繁华之地,是一个享乐之地。“解鞍少驻初程”,他在这淮河边有名的古城停留。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对于这种形式主义词人的作品,在文句上的解读会越来越难,因为他讲究音乐性,每一个字的用法都非常讲究。金人南下,过了长江,打到扬州,原本繁华的城市已经废弃、凋零。老百姓现在提到打仗还是很厌烦。有没有发现,“犹厌言兵”这样的句子在辛弃疾的词里是看不到的,辛弃疾是非常金戈铁马的。可是姜夔看到了老百姓的表现是“犹厌言兵”,因为一个繁华的地方变成了一片废墟,老百姓受尽了战争的痛苦,希望不要再打仗了。这就是我刚才强调的,我们在文化史上要看到两面,甚至三面、四面,它们各有不同的角度。对象同样是扬州,辛弃疾和姜夔看到的是这么不一样。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黄昏的时候,姜夔在扬州城散步,听到城中的号角声响起,感觉到荒凉与寒冷。曾经最繁华的扬州,忽然变成了空城,这是战争过后的悲惨状况。姜夔的文学也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这也造成了与辛弃疾的平衡。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指唐代的杜牧,他在扬州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还有一首《赠别》。杜牧曾经这么欣赏这个城市,从唐代中期到现在三四百年过去了,他如果再来大概也会吓一跳,因为战争已经使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在这个时候自度一曲《扬州慢》,写完以后交给这些“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让她们按照谱子把词唱出来。这些年少的歌手、伶工可以把词唱得这么工整,扬州歌楼上的绮梦还很美好,可是“难赋深情”,好像觉得毕竟有些东西没有满足,其实背后是在讲战争。姜夔很委婉,并没有直接说是什么原因导致“难赋深情”。我想姜夔在当时是会被骂的——国破家亡了,还在写这样的词。如果辛弃疾在扬州写了另一种类型的词,姜夔自己也会害怕,觉得是不是应该写一点田单复国的故事,而不要写“豆蔻词工”或者“青楼梦好”一类的句子。大家由此可以看到二人个性的不同。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是姜夔很有名的句子,大家可能知道,这个句子是从杜牧的诗出来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杜牧写扬州的句子,讲扬州的繁华,姜夔把它转成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波心还在荡漾,可是冷冷的月亮一点声音都没有。繁华已经过去了,连月亮都很悲凉,没有话可讲。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和“波心荡,冷月无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境,我们很难比较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也许我们的生命里需要“金戈铁马”的时候,与需要“冷月无声”的时候,是不同的情境。有时候你会在“金戈铁马”中得到慷慨激昂的美,有时候你会在“冷月无声”里感觉到萧条荒凉的美。文学不能定于一尊的原因大概也在这里,我们生命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东西来做比附。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文字的精炼非常惊人,他不讲那种大气派或气势,而是讲很精致的幽静的感觉。



下面这首《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也是姜夔非常有名的词。这个词牌很女性化,有一种比较纤细的美。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北宋有那么多词人写春天燕子来了,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用燕子去讲心情;也有那么多人写鸿雁,鸿雁变成很多象征。可是姜夔觉得“燕雁无心”,其实燕子和鸿雁都没有特别的意思,它们只是“太湖西畔随云去”,来来去去只是自然现象。“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几个山峰清清凉凉架立在那边,好像在商量黄昏的时候是否下雨,有一种画面感。我们回想一下辛弃疾笔下的山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可是在“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里,山水是内在心事的荒凉表白,它与政治无关,与历史无关,与社会无关,只是作者自己的心事。所有辛弃疾外放的部分,姜夔都收回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这是姜夔非常个人化的凄苦心境的写照。
下面的《长亭怨慢》也是姜夔的“自度曲”,他音乐家的身份甚至要远超过文学家的身份。我在香港的时候,曾经听过大学里面整理出来、用广东话唱的《长亭怨慢》,他们认为那是古谱,也就是姜夔古调的唱法。如果今天我们用普通话唱,其实很多音韵都不合了,而广东话里面很多音韵与古调更合一点儿。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这一句是整首词最重要的部分。“长亭”是和朋友告别的地方,“长亭树”是长在告别的亭子旁边的树。每一次告别都伤心得不得了,哀苦得不得了,如果长亭旁边的树也有情的话,它不应该这么绿,不应该“青青如此”,把咏物转成咏人。我想大家知道这方面用得最好的是唐朝的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里说的是“天若有情”,姜夔这里用到的是“树若有情”。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用到了韦皋和玉箫女的典故。“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这里的很多意象其实我们在其他古诗词里也看到过,只是姜白石重新将它们经营与拼凑,他编织经营的技巧可能更高。在不重视形式主义的文学史上,常常会对姜白石有所贬低,认为他不过是一个精雕细琢的工匠而已。胡适称姜白石为“词匠”,可是他也认为此人在炼字炼句以及锤炼音乐性方面都有所贡献。
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北宋词转向南宋词的时候在美学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这个变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