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会议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未来重要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会议同时还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如何理解这些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概念,如何落实未来三农中的重要工作?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详解这些概念背后的含义及落实工作的重点。
大农业观:从产业链和多功能性认识农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何谓大农业观?大农业观又要怎样树立?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表示,大农业观有多重含义,“大农业观可以从产业链的角度去理解。农业是一个产业链,包括生产、加工、仓库、运输、销售等,也包括各种和农业相关的如肥料农药领域的工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等服务业,所以它是一个三产融合的产业,在过去,可能有人仅仅把农业理解为农业生产,但这不是大农业观。”
多元的产业链条构成了农业产业丰富的内涵,同时,林万龙认为,在功能方面,农业同样是多元的,“农业的功能不止是提供食品,在提供食品之外,还有休闲、文旅、生态环境营造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所以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的多功能性,真正认识到农业多元的价值,这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大农业观。”
如何发展大农业?林万龙表示,“首先要观念先行,认识到农业功能的多元性,才有可能树立大农业观,认识到农业产业链条的价值,才有可能落实大农业观。”
在落实大农业观的具体措施方面,林万龙表示,“首先要打造多种业态,在种植养殖这些传统的农业业态外,同时打造农业加工、电商、休闲观光等多种农业业态,促进农业的多元发展。其次要加强科技兴农的力量,农业的多元化要依靠科技来实现,举例来说,藻类可以作为食物,但直接吃藻类,很多人难以接受,如果通过科技,把原材料变成大众可食用、可接受的产品,就很容易推广了。”
大食物观:减轻耕地和粮食压力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大食物观”正式被提出是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此后“大食物观”屡次出现在国家重要会议或文件里。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如何理解大食物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钰表示,过去,人们一提到粮食,只会想到馒头、米饭等,但实际上,肉、奶、水产品、果蔬类等也是粮食的转化,“我认为,大食物观的粮食范畴,包括一切能够满足人类能量需求并具有营养健康价值的食物。”
钟钰介绍,目前我国食物来源存在“三个过度依赖”的状况:过度依赖耕地产出,过度依赖粮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我们践行大食物观,是为降低这‘三个过度依赖’的比重。”
如何践行大食物观?钟钰认为,核心路径在于科技装备创新,国家通过科技装备创新开拓食物来源途径,进而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另外人们也要树立大农业观,通过农林牧渔统筹发展,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会议还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全面振兴的时代,如何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的理念、方法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表示,立足村域的生存、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中不变的基础,同时更是全面振兴阶段,稳定快速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于2003年6月在浙江全省启动,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多年以来,已经造就众多美丽乡村。2018年9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农村是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融合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推进,乡村民居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要求也自然会不断提高。”仝志辉说,“三生环境的改造和改善,包括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了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提升,这些提升和改造,既是农民建设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为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个美丽的乡村,可以寄托乡愁,可以发展产业,可以留住人群,仝志辉说,“村庄变得更美好,可能不会有即时的效益,但随着城乡之间的进一步融合,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快,立足于村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善,无疑会加快各种产业乃至经济效益的发挥。所以说,改善三生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乡村发展的先行条件。正如会议所强调的,千万工程最需要学习运用的,是其发展理念,即全域综合发展的理念,是其工作方法,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内生动力的工作方法,是其推进机制,从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入手、抓住实事、久久为功的推进机制。”
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增收仍是关键
会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已经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正走向新的阶段,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表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增收仍然是关键。
“过去这些年,各地已经创造出了不少优秀的经验,乡村振兴的路径从探索到推进,方向已经越来越清晰了。”朱启臻说,“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新的质量提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努力发展乡村产业,帮助农民持续增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未来还是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上。”
人是目的,也是根本,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朱启臻说,“比如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也是未来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而要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就要保障农民的收入,农民能够增收,自然有种粮的积极性。”
除了粮食产业,很多农业领域的产业同样如此,朱启臻说,“农林牧副渔,应该充分发挥各个领域的有限资源,因地制宜,适合什么做什么,发展各种各样的产业,这也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朱启臻表示,“当前,乡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未来在民居建设、文化建设、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等各个方面,依然要不断加强,让农民过得更幸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