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青海官亭镇中川乡等地受灾严重,出现不同程度伤亡。
部分房屋损毁严重的大河家镇,文化广场上建起临时安置点。帐篷里亮起灯光,暖炉上烤着黄澄澄的橘子,无家可归的人们在这里暂时避开冷酷的冬夜。
中川乡金田村、草滩村在震后遭遇砂土液化,淤泥冲向村庄掩埋房屋,增加了救援难度。12月19日,直到太阳落下,傍晚18时许,救援人员将找到的三名被困人员送上救护车。据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截至12月20日5时30分,地震累计造成青海海东市18人死亡、198人受伤,16人失联。
据甘肃省应急管理局,截至12月20日9时,地震造成甘肃113人死亡,782人受伤,14939间房屋倒塌,207204间房屋受损,涉及群众37162户145736人。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的联合创始人郝南认为,灾后初期的物资问题会较快得到解决,未来三个月的寒冬和之后漫长的灾后重建时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震后寒冷的第一夜
震后第一个白天还是很冷,官亭镇沿街许多房屋外墙剥落、裂缝和塌陷随处可见。
家变成了危房,人们将架子床、沙发拖到室外空旷处,裹着棉袄和被子围坐在火堆旁取暖。
19日下午4时,官亭镇的搜救工作告一段落,周边受灾村庄都已完成救援工作。还在镇上待命的中志协应急委青海预案救援部队长钱兵告诉记者,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是接收、分发物资,进行后续安置。“目前还比较缺乏的就是御寒保暖物资,已经在周边紧急调配运输了,但是有一部分凌晨三点才能到。”
中川乡的搜救还在继续,等到大型机械设备进场,这里的救援才真正开始。19日凌晨,地震后中川乡的金田村、草滩村等地遭遇砂土液化袭击,厚重的淤泥冲击淹没房屋。金田村村干部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截至19日下午5时,金田村失联人数仍有13人。
震后的凌晨4点,刘宇来妹妹家屋前试图自己搜救,几乎没至屋顶的淤泥让他束手无策。半夜的气温低至零下10度,淤泥仍然厚重湿黏,带着腐烂的臭气,脚一踩就陷进去。小雨的哥哥说,地震来临时,妹妹、妈妈、外婆和家里的老人没能逃出来,妹夫带着孩子跑出来后,房子已经被淤泥盖住。“妹夫到现在还没吃一口饭。”几位家属一整天都守在救援的警戒线外,盼望能有奇迹出现。
找到三名被困人员
淤泥来势汹汹,屋后的大树被推得歪斜,屋顶的彩钢瓦从中间折断,看不见屋里的情形。救援人员把木板如塔桥一般铺在淤泥上,靠近被掩埋的房屋排查搜救。一名青海消防的工作人员介绍,消防队员每两小时换一次班,运用雷达、无人机等设备进行地质勘查,调动推土机开路,四五台挖掘机同时作业进行清淤工作,不间断地搜寻着被困人员。
太阳逐渐落山,气温越来越低,寒风吹过时会刺痛裸露的皮肤。附近的村民、后勤保障人员领取到御寒的军大衣。但参与救援的消防人员为了便于行动只穿着工作服,偶尔轮换时才在火堆旁休息取暖。
夜幕降临,应急照明灯亮起,通讯车、物资车、油料保供车陆续到达。傍晚,大批消防队员带着绳索、铁锹、担架等工具向挖掘机工作的位置集中,人们一层层围上来,屏息关注着救援的进展。
19日傍晚7时30分许,一辆救护车开进来,救援人员将找到的三名被困人员先后抬上车。据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截至12月20日5时30分,地震累计造成青海海东市18人死亡、198人受伤,16人失联。
家人和家园
另一边的大河家镇,文化广场上扎起一排排帐篷。领物资的人小心翼翼走过结冰的路面,掀开棉布门帘,帐篷里放着烧炭的暖炉,隔开了外面的天寒地冻。
这里受灾严重,房屋倒塌数量多,许多睡梦中被地震摇醒的人没来得及逃脱。截至12月19日9时30分,大河家镇的遇难人员达23人。
马先生是周家村人,18日晚上他在街上的商铺里,入睡前躺下陪着小孙子玩。地震到来时,他马上惊醒翻身推门逃了出去。“家里房子塌了一半,二楼没了,好在人没事。”马先生家的房屋才建好四五年,是一座砖混结构的二层房屋,上层受损严重。村里的瓦房、木房更加“脆弱”,东倒西歪地躺在路边。“我们村子有一百来户,我知道的一个8岁的小男孩没跑出来,他妈妈被救出来了,孩子没了。”说着,他抱紧了怀里的小孙子。
在一排帐篷中,秀英一家所在的帐篷格外热闹,孩子在跳来跳去玩耍,留一圈白色长胡子的爷爷举着拐杖逗他。炉上烤着两个大橘子,给冰冷的冬夜添上一抹温暖的颜色。家里十一口人聚在一个帐篷里,她笑着说起昨天夜里受冻,“就在路边空旷的地方,烧柴火取暖,我们这里柴火多。”
而问及房屋受损情况时,秀英神色一下低落“人不能住了,全都塌了。”像是想起失去的家,她扁嘴抿住哽咽的声音,眨眼间泛起泪光。
安置区服务逐渐完善
地震后不到两小时,甘肃省人民医院就集结起一支医疗救灾队伍,奔赴积石山县各受灾地区。19日凌晨四点,其中一支开着医疗救助车抵达大河家镇。带队的肝胆胰胃外科主任医师郝相勇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团队有10位护士,16、7位医生,还有一些后勤保障人员。医疗队接受的患者主要是骨折、外伤等情况,医疗车内的治疗室里可以完成常规创伤、阑尾等手术。“所有工具都是经过消毒、带齐全的。治疗室可以进行紫外线消毒和净化,满足基本的无菌环境。”
截至19日晚上10时许,医疗队共接诊70多名患者。郝相勇表示骨折、轻伤、头部损伤可以就地治疗,还有大约40%经过分级诊断,会直接转到县医院去。
据央视新闻,灾后第一时间,西部战区、甘肃省军区、武警甘肃总队、省消防救援总队、省森林消防总队、省级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出动救援力量4500多人、车辆820多辆赶到灾区,进行全覆盖、无盲区搜救。省州县共派出医疗救助队伍19支667人、救护车99辆开展检伤分类、转运救治工作,受伤人员已全部收治到临夏州、积石山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医院。
灾后重建需要长期关注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的联合创始人郝南认为,这次地震灾后应急御寒物资捐赠量较大,应当能够满足救灾需求,只是一部分还在途中,所以第二晚还是缺很多御寒的物资。
帐篷的数量还有缺口,其他已经抵达的物资需要有更公平、高效的分配机制,“否则物资再多还是会有人拿不到。”
在初期受灾严重的大河家镇安置点,物资相对充裕,而在不远处的周家村,食物、帐篷、棉被等物资都十分珍贵。“我们村子每个大队有70多户到100来户,都是祖孙三代住一起,每户有七八口人,但是一个大队只能分到8顶帐篷,十几个人挤一顶,大部分人还是在挨冻。”村民陈女士说。
每户人口数量多或许是需求人数超出预期的原因之一。郝南介绍,一般物资是按每户3-4人准备发放的,在当地显然不够。不过在途物资陆续抵达后,短缺的问题也会很快解决。
20日上午,方便食品、棉衣等物资运输车辆接连进入周家村,甘肃蓝天救援队等专业人员也在周家村开展安置工作。
比起应急求助,郝南认为更需要关注的是灾后地区的中长期恢复安置。
未来三个月受灾居民怎么过冬是摆在面前的问题。大量房屋不能住、短时间内无法重建,帐篷御寒能力有限。如果要住活动板房,那怎么搭建?怎么采暖?生活物资是否要重新购置?这些是社会力量可以提供帮助的,要重视他们的过冬需求。
更长期的计划则是关于房屋重建阶段的抗震支持,农民生计恢复。郝南表示,徐诗凌执笔的《基金会驰援积石山地震救灾,建议关注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一文中体现了他的观点,“我们呼吁各基金会等慈善组织重点关注灾区群众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需求,与甘肃、青海两省的属地社会组织充分合作,将有限的慈善资源投入到能够发挥更大价值的地方。”
他们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根据物流运输时间,倒推需求的物资种类,采购3天以后会需要的物资。如:保暖内衣、鞋袜、手套;安全的取暖器和能源或燃料;发电机;应急用厕所;老人、儿童、妇女、身心障碍者的生活用品和服务等。”
除了供应物资,郝南也建议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支持救灾、社工组织在安置区开展持续服务,包括热餐供应、秩序维护、儿童活动、老人和身心障碍者服务,持续关注人员伤亡和地质灾害严重社区的社会心理需求。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