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还要靠家长献血或向慈善机构捐款赚积分?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浙江金华武义县对新市民孩子采取积分入学政策,各公办小学根据积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按照积分规则,除了居住年限越久分数越高外,还可以通过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采样、参加志愿者活动、向慈善机构捐款等方式获取,其中每献血100毫升得2分,最高可通过献血得30分。
网传截图
对此,武义县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无偿献血只是积分政策中公益服务的一小项,家长还可以通过参加其他公益活动获得积分。即使家长没有积分也不会影响子女上学,只是无法优先选择到理想的学校,比如可以选择报名该县的民办学校,或在线上报名结束后报名有剩余名额的公办学校。
这样的解释,恐怕有些轻视了义务教育在家长心中的重量。为人父母者,总是想要尽己所能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谁都不希望因为自己“拖后腿”而给子女入学带来劣势。
面对当地的积分政策,比起发明创造、人才引进等得分门槛较高的项目,通过捐款、献血“刷积分”,是普通人更容易实现的选择。只是,对普通家庭来说,动辄成千上万元的捐款额并非小数,无疑会增加其经济负担;而为了拿分无偿献血,显然也有“被自愿”之嫌。将献血、捐款与子女入学相挂钩之所以令人不适,正是因为它让人少了些公益行为的自主性,多了些“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
积分入学是指为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积分排名方式安排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入读公校。某种程度上,它是在一些地方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尽量实现教育公平的权宜之策。但是,一些地方不尽合理的赋分要求,折腾家长卷入“积分竞赛”的做法,显然背离了普惠性教育的本色,有违教育公平。
近年来,不管是教育部要求杜绝不必要的证明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仅凭居住证入学,还是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整体改革方向都是进一步降低入学门槛,努力确保随迁子女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此次武义县积分入学政策引发争议的事件再次说明,对于教育等民生相关事项,有关部门还需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对赋分指标进行审慎评估,并通过组织座谈会、公开征集意见等方式了解相关群体意见,及时发现、纠正其中不合理之处,从而使相关政策更加科学完善。
此前,东莞市在回应2020年政策修订删减“志愿服务”和“献血”两项积分项目时就解释道:这并非否定志愿者或者献血人士的贡献,而是社会服务的内涵和项目繁多,如只对这两项加分,不够公平全面,而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公众反映希望把此类服务项目“纯净化”。这样的举措有理有据,相关积分政策也更容易获得认同。
当然,积分入学政策毕竟是某种应急之举,从更长远的视野来看,各地不断增加义务教育的统筹安排和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学位供给,降低随迁子女的入学门槛,才更加符合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大方向。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