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即心即佛

第二节即心即佛

00:00
12:50
他说:“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举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见一事,见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见一道,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人人本来都是佛,只要身去体证、去体悟。

“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就是一种“禅境”。禅宗所努力追求的,是要在禅境中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因此禅宗总是把建构健全的人生、光明的人生,从而建构起一种理想的人生境域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人心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也是佛之所在。心即佛,佛即心,“平常心是道”“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这样,诵经、念佛、参禅、打坐不但是多余的、毫无意义的事,而且还会阻隔禅机,妨碍言语道断,束缚自我,折磨自我。人生贵在适意,任意逍遥,随缘放旷是人生的极境。于是,禅宗以自我适意、精神解脱、心灵自由为最高追求。在禅宗看来,“一念相应,便成正觉”“了性即知当解脱,何劳端坐作功夫”“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既然本性是佛,佛在心中,不必渐修渐悟,只需顿悟即能成佛,那么,就没有必要去诵经参禅、礼佛持戒、出家修道、禁欲苦行、遵守清规,而只须保持心境的自由自在,任性逍遥,注意对流动人生的把握和对圣洁生命的追求,重视从日常普通的生活中获得解脱,其解脱也就充满了自然的情趣和诗意。所以在禅宗看来,无论是担水砍柴、扫地烧火,还是穿衣吃饭、拉屎屙尿,都是修道成佛的工夫。所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用修,但莫污染”。想坐就坐,想行则行,无论什么都依照人的本性去做,不需要拘泥于任何清规戒律,只要心中想着佛。即使是吃饭睡觉这种最平常、最普通的生活,只要是极为自然,毫无造作,也就是解脱成佛的境域。《大珠慧海顿悟要门》中记载了一段马祖的弟子大珠慧海与源律师的对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