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际宁作客长江讲坛,分享雕版印刷早期的古籍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际宁作客长江讲坛,分享雕版印刷早期的古籍

00:00
03:28

12月9日,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际宁,做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梳理中国早期雕版印刷古籍,分析这批典籍对早期雕版印刷史的贡献和意义。这也是正在湖北省图书馆展出的“册府千华——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展”的配套系列讲座之一。

我国第一部官刻本的汉文大藏经《开宝藏》

据介绍,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作为印刷术早期阶段的雕版印刷术使世界先进文明得以迅猛传播。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在早期印刷术方面,佛教典籍是中国版本文献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佛经的翻译方面,许多新的词汇是从佛教典籍中转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李际宁以自己工作中接触到的早期雕版印刷古籍为例,讲述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比如,一部佛经,有十几万个雕版,古人怎么保存怎么知道顺序呢?刻雕版的时候,要在每一块版上标注上“千字文号”,古代稍有文化的人,都可以根据“千字文号”找到版的序号。

李际宁为读者讲解了我国第一部官刻本的汉文大藏经。由于开雕于北宋·开宝四年,故称为《开宝大藏经》,略称《开宝藏》。此外,又有《蜀版大藏经》《北宋官版大藏经》等称呼。开宝四年,宋太祖命人去益州计划刻藏,经过十二年,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全部刻成,运到汴京。

有意思的是,《开宝藏》当初刻的时候,在“众生虽垢重,诸佛不厌舍,愿以大慈悲……”的部分,文字中少了一句。李际宁后来在俄罗斯所藏的敦煌遗书中查询到,也是少一句;从高丽藏中查询到,“愿以大慈悲,度脱生死海”,补齐了后半句;从辽代的刻本、南宋时期的藏经里也查到,已经补齐了后半句。李际宁说,契丹藏的底本是唐代时期流传的写本,所以应该是唐代时就是这么写的。

中国苏州瑞光塔发现的小字版《法华经》,印证了日本藏家收藏的《法华经》为宋代

李际宁还分享了早期古籍版本考证的故事。日本收藏家中村不折收藏的《法华经》,日本学者曾推测是隋唐时期的。1978年,在中国苏州瑞光塔发现了小字版的《法华经》,与中村不折收藏的《法华经》为同一版本,瑞光塔的《法华经》标注了朝代年份,于是就可以证实了二者同为宋代版本。

早期的典籍,特别是佛教典籍,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李际宁说,佛经的装帧和顺序区分的方法,对后世研究者有用,比如一函古籍有十册,打开之后顺序该如何区分,古人很聪明,他们的方法也被今天的古籍研究者所沿用。

在读者互动环节,有读者提问李际宁,在研究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和教训?李际宁坦言,自己的专业是研究版本学,对佛教典籍是不懂的,又要进行相关研究,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对比学习。他分享,国家图书馆编敦煌遗书的时候,因为没头没尾的经书多,残片多,在老一辈先生们的指导下,工作小组人员翻烂了一部《大正藏》来进行对比研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