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月天被质疑在演唱会上假唱,有博主制作视频,对五月天上海演唱会12首歌的真假唱进行鉴定。12月3日,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12月4日 ,“麦田农夫”告诉红星新闻,人的嗓子不是机器 ,不可能一首歌的每个音都特别地准。若软件显示每个音的音准都特别准,基本肯定这个人声经过了后期修音,如果检验素材是来自演唱会人声,那就是假唱。“麦田农夫”的账号曾发布了数十条对歌手演唱真假唱的分析视频,“麦田农夫”坦言,打假歌手假唱是为了蹭热度,其他理由说出来别人也不信。
视频加载中...
文化市场稽查部门启动调查
据央视新闻,记者今天上午了解到,“五月天”上海演唱会的原始视频、音频,目前已提交属地文化市场稽查部门,有关部门将对提供的音视频内容进行科学的测评分析,并公布调查结果。
《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规定,“演艺人员不得在营业性演出中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也有要求,“演员不得以假唱欺骗观众,演出举办单位不得组织演员假唱。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假唱提供条件。演出举办单位应当派专人对演出进行监督,防止假唱行为的发生”。
据了解,“五月天”这次上海演唱会的门票价格为355到1855元,8场演唱会入场人数超过36万。
另据新华社,记者从上海市文旅局执法总队了解到,他们已关注“五月天演唱会被质疑假唱”舆情。今年11月,上海蕴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体育场举办8场五月天“好好好想见到你”演唱会。根据大型营业性演出管理机制,演出期间,每场均有市、区两级文化执法工作人员现场监管。市文旅局执法总队对此次涉嫌“假唱”舆情高度重视,已按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要求主办方配合调查,待有关情况依法核实后,将及时回应网友关切。
图据@五月天
经纪公司回应:没有假唱
据中新经纬,4日,五月天经纪公司相信音乐相关人员三次强调,五月天没有假唱,稍后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在被问及是否会公开演唱会视频等进行自证时,工作人员称并不清楚。
红星评论:
五月天身陷假唱风波,歌迷有权知道真相
风口浪尖之下,五月天方面应该做的,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积极回应舆情,没有假唱就拿出证据,配合调查。
12月3日上午,“五月天假唱鉴定”登上微博热搜第一。据多名网友爆料,以及多名音乐区博主鉴定,五月天疑似在11月28日伦敦、11月16日上海等演唱会上假唱。上海市文化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回复称,假唱系违法行为,将进行核实调查。
五月天作为娱乐圈的顶流乐团之一,代表着很多人的青春,此次身陷演唱会假唱风波,瞬间引发了全网关注。面对汹涌的舆情,五月天方面没有正面回应,而是发了一条宣传微博,称12月8日凌晨3点举行的“好好好想见到你”巴黎站演唱会,将采用全程直播的方式。但这样的回应,显然没有打消网友关于假唱的疑虑。
外界的质疑焦点,不在于五月天有没有唱满全场的能力,而是在已经完成演出的上海等演唱会上,到底有没有用假唱来糊弄粉丝?毕竟,网友爆料贴出的证据显示,五月天有多达五首歌曲疑似假唱。既然网友或博主能作出假唱“鉴定”,那么真相到底如何,专业执法部门有责任也更有条件调查清楚,还歌迷粉丝一个真相。
歌迷粉丝首先是消费者,消费者享有知情权,这明明白白地写进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而且,演唱会上是否假唱,不仅事关消费者权利,还涉及五月天自身的信誉形象和后续的商业演出。《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演员不得以假唱欺骗观众,演出举办单位不得组织演员假唱。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假唱提供条件”。盈利性的商业演唱会,一旦出现假唱,可能将面临罚款、禁演的处罚。
因此,五月天假唱是否确凿成立,还是说如一些专业人士所言,采取的是“半开麦”,唱歌同时伴奏里含原唱的人声,半真唱、半假唱,接下来有待权威调查。目前,上海文旅官方已介入调查,相信真相很快会水落石出。如果查实是假唱,该严罚得严罚,该退票的要积极退票补偿,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面对偶像卷入假唱风波,一些粉丝“护主心切”,替假唱辩解。说辞无外乎是,能接受偶像假唱,或者五月天已经连开了好几场演唱会,唱不动了偶尔假唱一下情有可原。
其实,现在过早辩解大可不必。一则权威调查未出,事实不清,有质疑并不代表五月天就已确认假唱,急于辩解反而搅乱了舆论焦点,无异于给自家偶像抹黑。二则,如果假唱属实,这样的辩护也站不住脚。有的粉丝愿意袒护偶像,对假唱的欺骗行为宽容不咎,不代表所有粉丝都愿意包容错误。花费高价买票去听演唱会,要的就是现场演唱的感觉,如果是假唱,播放录好的音频,那消费者花钱的意义何在?
这里要提醒的是,风口浪尖之下,五月天方面应该做的,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积极回应舆情,没有假唱就拿出证据,配合调查。而一些粉丝也应该理性看待,如果确属假唱,也该尊重事实,尊重调查结果,而不是纵容偶像犯错。
此次风波也是一个提醒,明星艺人有较大的公众影响力,更应该带头遵纪守法,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口碑和名气积累来之不易,为了挣钱而铤而走险,践踏法律法规红线,引发的负面效应,只会将自己的名声搞臭,将影响力消耗殆尽。
来源:红星视频、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熊志、每日经济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