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医院超收21万医疗费,查证靠名校博士更要靠长效监管

评论丨医院超收21万医疗费,查证靠名校博士更要靠长效监管

00:00
06:20

不是每次超收医疗费行为都能碰上专业细心的名校博士,但毫无疑问,每个违规收费的医院都不该有免于被核查被追责的“豁免金牌”

患者脑出血,在三甲医院ICU治疗了117天,医疗费花了近百万,但家属用统计模型查出医院超收约10万元并举报。3日,安徽省医疗保障局向公布了调查通报。安徽省医疗保障局经调查发现,芜湖第二人民医院存在过度诊疗、过度检查、超量开药、重复收费、套用收费、超标准收费等问题,涉及违规医疗总费用21.82万元,其中违规使用医保基金18.70万元……

据经济观察报此前报道,涉事患者家属系名校法学博士、科研工作者,其姑妈是老会计,他自述,在姑妈与母亲感觉费用情况不合理后,他用统计软件核查出波动异常的治疗项目,再仔细对比医嘱、护理记录、费用清单等,查出了医院涉嫌虚构血透监测时间等多项问题。

↑姑妈做的Excel表。图据经济观察报

从网友反应看,这事有两点让很多人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居然有患者家属能这么专业和细心,为了核查巨额医疗费的合理性,对明细清单、病程记录、护理记录、血气分析单、医嘱单等原始资料比对分析了两个月,连统计模型都用上了,那统计表格里的数据详细得让人不服不行。

二是没想到涉事公立医院竟然这么胆大妄为,连尿毒症加脑出血患者的救命钱都要昧,连医保基金都要骗,一多收就是21.8万元,还为此不惜违反医学常识虚构出超高的肠内营养灌注次数。在医疗反腐的背景下,此举显得尤为刺眼。

这不免引人浮想:要是患者家属不是名校博士,若是他没有多长点心,该医院超收医疗费的问题还能不能被及时揪出?

现实中,医疗是个有着极高专业门槛的领域,医患之间极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形,考虑到绝大多数患者家里没有医疗专业人士,治疗项目与医疗费用是否合理,只能是听“内行”的,很难自己去甄别。由患者一方自己查出医疗费超收问题,终究难以复制。

在此情形下,此事带给社会各方的启发,显然不该只是“读书有用论”,还应包括如何更有效地发现和约束这类医疗费超收乱象。要治理此类问题,还得靠长效性机制与常态化制度,而非患者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细心耐心。

这倒不是说监管层面缺乏对医院违规收费问题的规制,而是说医疗费用监管要用缜密设计覆盖个人可能发现不了的藏在水面下的问题。

从以往曝出的案例可知,虽然名校博士查出医院超收医疗费是个案,但医院违规收费问题不是个例。最常见的问题包括分解项目收费、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超频次收费、串换或套用项目收费、违规收取床位费等。

对此,监管部门也有靶向发力:2021年11月26日,国家医保局就曾发出《关于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DRG和DIP,就是国际上公认的医疗服务质量效率测量方法,也能规范医院利用信息差过度治疗、多收费用等问题。

非但如此,当前的医保基金监管中,还引入了以“统一组织、异地派员、交叉检查、临时通知、直奔现场”为特征的医保稽核方式——飞行检查,通常是直接对接医院的信息系统,筛出一个违规点,就可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全院同类违规行为。之前不少医院坑患者骗医保的问题,就是飞检中查出来的。

而今,名校博士查出三甲医院超收医疗费一事,就反证了DRG/DIP付费跟飞行检查的必要性。只有将这类监管网络越织越牢,才能切实减少医疗费超收乱象。

鉴于部分患者对异常收费有粗略感知却无核查能力,医疗监管部门不妨将患者线索反馈跟违规收费筛查靠前发力紧密结合,用专业稽查来弥补一般患者核查不了的医疗费用问题。舍此之外,督促医院将医疗收费监管规则转化为信息系统运行规则,建立信息技术手段与人工督查相结合的监管系统,也很有必要。

而对于故意为之的违规收费问题,也要发现一例严惩一例。《健康报》提到,医疗机构通过伪造病历、伪造票据、虚假销售、刷卡套现等行为主观恶意骗保,还是少数,大部分医疗机构是非主观的违规使用医保基金。但在此事中,该医院被指出的涉嫌虚构输液次数、串换药品等问题,明显不是非主观的。

对这样把患者当韭菜割、把医保基金当羊毛薅的行为,当依法严惩。安徽省医保局就表示,对该院2022年4月1日—2023年5月31日医保基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延伸检查,目前正在进一步核实。该医院最终会受到怎样的处理,也值得关注。

医疗费超收把患者家属逼成“审计”,是对违规操作恶劣性的“检举”。不是每次超收医疗费行为都能碰上专业细心的名校博士,但毫无疑问,每个违规收费的医院都不该有免于被核查被追责的“豁免金牌”。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