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用好“城市体检”机制,为“城市更新”列清单补短板

封面评论|用好“城市体检”机制,为“城市更新”列清单补短板

00:00
02:41

□蒋璟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消息:自2024年开始,我国将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找出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推动系统治理“城市病”,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生活环境,消除安全隐患。会将小区、社区、街区列为城市体检的基本单元,查找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配建不达标、功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城市体检”机制其实早已有之,只是其具体的实施范围和操作方式有所区别。自2018年以来,相关部门就连续指导样本城市、试点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工作。目前,已建立从住房,到小区、社区,到街区,到城区、城市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的城市体检工作模式。而与此前这种“抽样”的做法有所不同的是,2024年开始的本轮城市体检是全覆盖、全方位的。

按照有关标准,明年有近300个城市全面开通“城市体检”,其中涉及的“体检指标”多达数十项。林林总总、事无巨细,整个工作之庞杂,可想而知。相比于每个城市日常的“巡检、排查”“报修—修复”的工作机制,这种自上而下、系统推进的“城市体检”,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如果说,前者的方法论是“坏了什么修什么”,那么后者的逻辑主线则是,审视“缺什么”“少什么”以及思考“如何成为更好的城市”。

日常的城市管护,更多是“存量维持”。而本轮大范围、集中化的“城市体检”,则是增量思维、发展思维,着眼于查漏补缺、指向于城市更新。“城市体检”的过程,不只是判断一座城市是否“健康”,更要去思考,其距离变成一座宜居的、市民满意的现代城市,还有多远?我们知道,所有的城市都有着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往往演变为“将现状合理化”的惰性。突破这种安于现状、“习惯成自然”的陷阱,需要第三方的超脱视角,需要外力的介入与推动。“城市体检”,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契机。

“城市体检”的过程,是一个细节校准的过程,更是一个全局谋划的过程。其不是零敲碎打、小修小补,而是新的发展观、民生观的普遍落地与有机转化。用好“城市体检”机制,发现不足、补齐短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一定能加快兑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