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最难打”的一座城,日军打了3年没攻下,只留下11万白骨

抗战“最难打”的一座城,日军打了3年没攻下,只留下11万白骨

00:00
11:58

既然有战争,便会有战线,攻守之势全系于一线之间,战线的变化便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胜负。

那么,你知道,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线在哪里吗?

就正面战场而言,西边的潼关、河南南部、湖北宜昌、湖南长沙这几个要点便可被连为一线。

正因这条战线在整场抗日战争之中未被日寇完全突破,我们才得以守住山河,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这其中,湖南长沙一线是敌我双方交战最为激烈的一条战线。

自1939年到1942年年间,短短3年时间,便先后爆发了3场长沙会战,战况之惨烈冠顶于全国,日寇纵使伤亡11万,也未能攻下长沙城。

那么,抗日战争时期的长沙会战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呢?为何一座长沙城会成为壮烈抗战之中的关键前线呢?中日双方围绕长沙进行的战略博弈的最终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3次长沙会战的历程

第一次长沙会战发生在1939年,当时武汉战役已经结束,这场战争渐渐转入了相持阶段,但日寇却并未停下侵略的步伐,反而想要寻找我方战线的薄弱之处,从而进行突破。

这个时候武汉、南昌、广州均已陷落,湖南三面临敌,长沙便成为了一个敌人不得不进攻的重点区域。

由此,当年9月日寇进攻长沙,第1次长沙会战爆发,长沙一度陷入到了危机之中。

湖南水网密集,可依靠北鄱阳湖与南洞庭湖进行防御,且湖南四周的山地也在战术上可用,故而薛岳统领的40万中国军队未选择死守一地。

当冈村宁次的日寇自湘北进兵后,我军且战且退,同时利用山地设置伏击。

最终当敌军成为孤军之时,我军以幕阜山为基点,进行反击,立刻截断了大量日寇,给敌方造成巨大伤亡。

故而日寇最终不得不在进攻仅仅发动20多天的情况下,仓皇撤出。

第1次长沙会战便歼敌2万,取得了抗战前中期的一场重大胜利。

在第1次长沙会战日寇败北后,日军对此怀恨在心,认为此番马失前蹄纯属意外,因此1941年,日寇再度集中优势兵力,再次觊觎长沙。

第1次长沙会战,日寇以毒气开路,大举开进,却不想中了我军的埋伏计。

故而第2次会战集结了一支骑兵部队,试图以快取胜,避免陷入被截断的风险。

敌虽变,我以不变应万变。

我军的策略依旧是诱敌深入,利用湖南的水网,以及四周的山地还击,避免在相对平坦的长沙腹地进行缠斗。

相对于第1次会战,第2次会战更加惊险,敌方兵锋更加猛烈,前期的决战之中我方不利,日寇一度攻入到了城区之中,长沙屡屡告急。

不过,有惊无险的是,虽然本次日寇得以兵入长沙,但我方各路增援及时,这使得日寇再次陷入到趋于被反围之势,最终再次丢下到嘴的肥肉,选择落荒而逃,长沙得以再次保全。

相比于前两次,1941年末至1942年的第3次长沙会战之中,我军战法更加趋于成熟。

本战之中我军构筑了岳麓山炮兵阵地,调用了当时中国军队中非常稀少的重炮旅,在长沙城附近配合城内守军痛击敌寇,最终再度击败了来犯日寇,并一战给敌人造成了5万兵力的损失。

虽然后来在1944年豫湘桂大会战之中,因全局的战线失利,长沙不幸丢失,但由于这个时候的日寇只是强弩之末,故而在衡阳保卫战之后,难以更进一步。

中国军队又继而在1945年发动了反击,哪怕是日军虽是在战争结束前1年突破了我方的部分原有防线,也无法在侵略战争之中更进一步了。

除了杀敌以外,争取时间显得更加重要。

若长沙在抗战前中期失守,则后果难以预料,而长沙三战三捷,使得湖南哪怕三面临敌,却始终不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战略突出部,长沙会战的意义便在于此。

一城一地之得失,全系全局之战略,抗战时期的长沙具有的特殊战略地位是使得这座城市成为核心战场的关键因素。

抗日战争之后的战略较量

战争的表象是双方在具体战役之中的战术较量,战争的深层次则是战略的较量。

其实,长沙会战便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对于我们来说,长沙会战的目的便在于拖住敌军的主力,使得日寇的战争进攻方向不得不被牵制成由东向西的方向。

我国的地理环境分为三层阶梯,自陕西不再作为古代王朝的统治核心之后,历代战争多以南北方向为对抗主轴。

其中北方政权的猛力南攻最为常见,比如两宋之际的金兵南下、蒙古与满清的南侵。

中国地势特点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自北而攻南,可呈猛虎南下之势,然而自东向西进攻,则需要步步仰攻而上,呈现逆流之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地势存在三层阶梯的缘故,南北向的地理屏障多为水险,东西向的地理屏障多为山险。

水险易破,山险更坚,故而抗战时期的中国以西南而拒日寇于东,这一点并非不合乎战略上的道理。

在抗日战争初期,日寇先于华北进犯,又在淞沪开启大战。

战争之初,也有先攻我国之北,而后袭吞我国之南的姿态。

不过在抗战最初的阶段之中,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抗争下,日寇最终不得不主要沿长江向上游侵略,战局逐渐呈现东西对峙之象。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渐渐难以推进,这一点确实符合白崇禧等人的“空间换时间”之论。

也符合蒋百里的《国防论》,更符合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之中的更加高瞻远瞩的判断分析。

长沙为南北京广线铁路之要点,由于长沙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与长江沿线有所不同,因此长沙也是东西对攻之要点。

故而在这个战略态势下,长沙得失成为了战争关键的胜负手。

为了实现防守的同时,又不使得我方在战争消耗上更陷劣势的目的,负责此处防守的薛岳将军制定了名为天炉战法的防守策略。

没有呆板固守,允许机动作战。

在防守长沙的同时,四面的部队也进行支援作战,使得进攻的日寇首尾难以兼顾,难以集中力量攻击长沙。

这种战术便弥补了长沙地区相对于其他战线地势较缓的问题,同时也尽量避免了战争的无必要的消耗。

虽然在战争末期,长沙城最终还是失守,但在前3次长沙会战之中,日寇总计足足损失了11万兵力,我方则损失了9万兵力。

虽然我方的战损仍极为惨烈,但比较抗战时期其他战役之中我方在交换比上的巨大劣势,3次长沙会战也依旧是有着可圈可点的闪光点。

苦苦坚守之下,终于我们的等待取得了成果,战争末期,局势终于迎来了翻转。

久拖待变,终见曙光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双方存在着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在8年全面抗战之中,我方始终在物质条件层面上处于劣势地位。

常言道,遇弱强攻,遇强智取,对于较为强势的对手,等待时机往往是比急于决战更为妥当。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不得不采取的便是这种持久战模式,这一点在战略与战术上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其实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我们因此不得不面临国土长年处于战乱状态的悲剧,为此最终付出了3500万军民总伤亡的惨痛代价。

这对于当时还是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可估量的。

在付出巨大损失之后,最终身处至暗时刻的中国等待了黎明的曙光。

由于我们的艰苦抗战,曾经飞扬跋扈的日本侵略者渐渐处在了被动的情势之中,因为久战不利,日本的战略资源石油渐渐匮乏,战争机器开始变得有所疲弱。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的军事工业供应水平已经远比过去更加重要,石油已经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工业血液。

恰逢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在《租借法案》后开始渐渐放弃了中立,对于日本进行了石油制裁,这便使得日本难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得足够的石油。

情急之下,日寇冒险发动了珍珠港偷袭,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的太平洋战争阶段,并且匆忙执行南进策略,抢夺东南亚的石油矿井。

这一次,日寇最终陷入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我们的艰苦抗战使得日寇疲于奔命,达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最终日本在太平洋上也节节败退,形势最终翻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最终这场全面抗战以中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结。

从此,中国便以胜利者的姿态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近代历史的昏暗岁月,至此最终一去不返。

在一场战争之中,有隐秘战线的秘密对决,也有敌后战场的军民齐心,当然也不能少正面战场的惨烈拼杀。

三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石牌保卫战、常德保卫战均为抗战战争相持阶段我方的激烈坚守战。

在这几场战役之中中国军人都以血肉之长城粉碎了敌寇钢铁之铁蹄。

而这些战役无一不是一场场血拼死战,其中发生在湖南境内的战役数量相对最多。

长沙这座城市,见证了这段黎明至暗时代轰轰烈烈的历史,也成为了支撑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度过这段至暗岁月的中流砥柱。

结语

一寸山河一寸血,寸寸山河寸寸血,纵使敌人屡屡来犯,也难破我们的众志成城之坚城。抗战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其根源便在于那一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奉献。

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可以历经风雨而不倒,多磨难终兴邦,其原因便是在于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质。

任何胆敢冒犯中华之国门者,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任何人也无法阻止我们这个民族的复兴与崛起。

作者:龙城海东

参考文献:

[1]梁小进.长沙会战及其历史意义[J].长沙大学学报,2013,27:8-11.

[2]余子道.从《军事计划》、《国防论》到《国防新论》——论蔡锷、蒋百里、杨杰的国防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2002:66-80.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