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拟中选结果出炉。本次集采覆盖人工晶体、运动医学相关高值医用耗材30个品种,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70%左右。
从2020年首批心脏冠脉支架的集采、2021年的人工关节到2022年的骨科脊柱类耗材,三年多时间,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此次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有何新特点?将给患者带来哪些实惠?《新闻1+1》连线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副主任高雪进行解读。
高值医用耗材集采
为何选择人工晶体和运动医学类耗材?
高雪表示,选择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主要是选择用量大、金额高、群众有需求的产品。鉴于白内障患者的基数大、需求量多,因此将人工晶体纳入此次带量集采的范畴。
据了解,在人工晶体方面,此次集采主要覆盖了人工晶体所有类别的全系列产品,包括单焦点晶体、双焦点晶体、三焦点晶体、景深延长晶体等。人工晶体类耗材平均降价60%。
运动医学类耗材是此次集采另外一个重要类别。此前,人工关节、骨科脊柱等产品已经进行国家集采,而创伤类耗材是由跨省联盟开展集采。这次运动医学类耗材产品的加入,意味着骨科四大类高值医用耗材基本实现集采全覆盖。
运动医学类耗材此前价格较高,作为一个相对新兴领域,全国各地基本上没有进行过集中带量采购,这成为不少患者在受伤后选择保守治疗的原因之一。此次集采后,运动医学类耗材平均降价达到74%,很多患者将有更多选择。
此次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有何新特点?
高雪介绍,此次集采在规则上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比如设计了多种拟中选规则——“既有通过竞争中选的方式,也有通过不高于复活底价中选的方式,但企业获得的合同量是与中选价格挂钩的,中选价越低,企业获得的市场就越大,这也促进企业以低价中选获得更大的市场。”
在此次集采申报的128家企业中,最终有126家企业拟中选,中选率达98%,相较前三批最高。从现场看,国产企业报价更加理性,进口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国内外头部企业均有产品中选这次集采,产品供应也更加丰富多元。
另外,鉴于运动医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此次采购周期设置为两年,鼓励新企业、新产品的出现。此次集采对于人工晶体预装类产品加价,鼓励临床更多使用预装类人工晶体,降低手术中感染的风险。
耗材价格降低后,企业积极性还高吗?
高雪称,从目前开展情况来看,企业还是非常积极配合集采的;从数据上看,集中带量采购之后,很多企业的销售数量和金额均稳步上升。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在采购方式上,对高值医用耗材采用“一品一策”,使企业慢慢看到政策趋势和合同量的变化,并帮助它们保证合同的履约和执行。
耗材集采之后如何长久确保产品质量?
高雪表示,在集采之后将不断开展质量监测,药监管理部门将进行抽检,以确保中选产品的质量。他强调,抽检工作将长期开展。“不是说中标之后一次性抽检就完了,我们会不断监测。如果出现问题,我们有最严的监管手段。”
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未来可能纳入哪些类别?
回顾已开展的四批次集采,冠脉支架每年可节约费用109亿元,人工关节每年可节约费用160亿元,骨科脊柱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此次集采人工晶体类耗材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39亿元,运动医学类耗材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67亿元。
高雪表示,将继续把部分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市场竞争较充分、同质化水平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采购范围,从患者需求角度出发,将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范围,让群众真正用上价低质优的产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我们会将其他未招的产品,比如介入类、循环类或者外科类产品,纳入招采的思路和范围视野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