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个自顾不暇的国家。
作为西方国家具体来说就是美国眼中的所谓“自由先锋”和“民主典范”,印度一直都是美国眼中的红人,尤其是特朗普时代,美印两国更是心心相印,上演了一幕幕羡煞旁人的基情。
然而,就当美国磨刀霍霍准备再度对宿敌俄罗斯开刀,并诚挚地邀请印度和自己狼狈为奸时,却遭到了印度的无情拒绝,这让美国颜面扫地进而怒不可遏。
不过,即便印度再不配合,怒火中烧的美国再三恐吓,两国关系也不曾彻底撕破。毕竟印度除了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沆瀣一气,和俄罗斯也长期情投意合,是国际社会上如鱼得水的共享平衡车。如果美国逼迫得太狠,印度势必直接和俄罗斯打得火热。所以,对于印度“明目张胆”的不配合,美国只能得过且过。
于是,印度再度尝到了中立的累累硕果。从印度建国以来,怀揣着“有声有色”的大国理想,印度始终活跃在第三世界,是名副其实的第三世界领导者,直到1962年中印战争后被彻底踹下山坡。
毕竟当时的印度精锐在战场上的表现实在太过坑爹,不仅侵略战打成了首都保卫战,印度数十万大军更是跑出了非洲角马迁徙的队形,令印度在国际社会颜面丧尽。所以,作为印度开国总理的尼赫鲁为了避免成为亡国之君,不惜拉下老脸向美国求援搬救兵,将中立的伪装扯得干干净净。
但战争结束后,灰头土脸的印度很快恢复了中立的状态。再加上中印战争后,无论美国还是苏联都发现了印度外强中干的能耐,于是“人畜无害”的印度彻底在两大阵营人见人爱。
所以,对于印度这种时时吊着,处处端着的所谓中立表态,美国虽然上火,但也无可奈何,毕竟广大军火贩子还等着人傻钱多的印度来养活。
于是在怒怼美国旗开得胜后,印度再度扬眉吐气,毕竟世界前二早已“名花有主”,印度最渴望的,就是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三,进而和“阿三”的雅号紧密相联,而在硬实力难以和中俄相提并论的情况下,印度能做的就是蓦然回首,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打成一片。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重回“第三世界领袖”的过程太过一帆风顺,让印度触发了“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主动技能。在美俄等国无从阻挠的背景下,印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将矛头对准了广大穆斯林,目标直指伊斯兰教的先知本人。
据路透社报道,印度人民党女发言人努普尔·夏尔玛曾在2022年5月底的一场谈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电视辩论中,称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娶儿童当妻子。
尽管夏尔玛事后宣称,因为有人侮辱印度教的天神在先,所以正义感爆棚的她才会如此反击,并表示自己的话被“断章取义”。但从后来印度人民党内部铺天盖地的声援来看,夏尔玛的表态更像是内心独白。
面对国内穆斯林群体的不满,甚至因大规模的抗议示威导致多人受伤的局面,印度人民党德里分部媒体负责人纳文·库马尔·金达尔高调支持夏尔玛,并在推文中再次质疑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印度人民党的紧急公关,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并很快引发了轩然大波。除了宿敌巴基斯坦,广大阿拉伯国家纷纷表态,对印度人民党这一拙劣的“双簧”表演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愤慨。甚至连和阿拉伯国家势同水火的伊朗都表达了强烈的抗议,毕竟逊尼派和什叶派虽然就哈里发的继承问题分歧巨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先知。
更要命的是,包括57个成员的伊斯兰合作组织不仅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更呼吁联合国给印度点儿颜色看看。
面对“黑云压城”的严峻局面,印度人民党终于不再沉默是金,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暂停了夏尔玛的发言人职务,开除了金达尔的党籍。随后印度人民党坚定表示:印度人民党尊重所有宗教,强烈谴责对任何宗教的侮辱,此前的讨论不代表印度政府的观点……
而就在大家都以为莫迪政府将要勇敢辟谣,直面现实,并借着处理印度人民党危机的机会修补印度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时,等来的却是更长时间的悄无声息。
是的,热搜都换了好几波,但莫迪政府依然安如泰山,坐看窗外骇浪滔天。
那么,眼看外部环境如此被动,为何印度还能如此淡定?难道说只要美俄等国喜欢就行?平时看不上的穆斯林势力根本就无足轻重?但问题是即便印度不拿穆斯林世界当根葱,作为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量印度人远在中东等穆斯林世界谋生,侨汇更是印度的重要收入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就算为了侨民的生存和GDP的繁荣,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给穆斯林世界鞠个躬,修补一下印度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的裂痕。
然而,莫迪政府依然“岿然不动”,将瑜伽的定力演绎得极其逼真。那么,为何莫迪政府要装死?静夜史认为直接原因在于出于对宿敌巴基斯坦的深仇大恨,根本原因则在于“大印度教主义”的树大根深。
虽然印度的人缘好到爆棚,深得美俄等势不两立的大国欢心,但对于邻国关系,尤其是印巴关系,印度从来都搞得鸡毛一地。究其原因,在于英国殖民者的苦心孤诣。
作为日不落帝国的模范殖民地兼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英属印度资源多、好管理,有着一系列的高性价比,是英国殖民者绝不愿意放弃的风水宝地。但两次世界大战的猛烈摧残,尤其是二战的沉重打击,迫使一夜被打回解放前的英国不得不将英属印度忍痛放弃。
然而,作为国际驰名的“搅屎棍”,英国怎能轻易让英属印度春风得意?于是经过深思熟虑,英国殖民者创造性地炮制了“印巴分治”的协议,按照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将英属印度分割为两个实体。
很多人为英国人为撕裂英属印度鸣冤叫屈,毕竟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勋爵曾不断呼吁英属印度保持统一。但问题是英国早在1906年,就因制衡国大党的目的,扶持全印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分庭抗礼,可以说早就埋下了印巴分治的伏笔,所以印巴撕裂绝对是英国的故意。
按照英国的设想,印巴即便对英国咬牙切齿,也要记得英国“搅屎棍法”的威力。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当印巴分别建国,很快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兵戎相见的撞击,三次印巴战争不仅让克什米尔成为可怕的南亚火药桶,东巴基斯坦的独立更是让印巴关系势不两立。
虽然对英国殖民者加班加点掠夺英属印度54万亿美元的财富咬牙切齿,但因为“印巴分治”走的是合同建国路线,根本不曾接受革命或战争的洗礼,所以独立后的印度,统治阶层相比于英属印度只是少了英国佬的颐指气使。
在统治阶层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下,让印度痛恨英国殖民者是不现实的,加钱也不好使。相反,他们只会感谢英国给了印度远高于其它第三世界国家的高起点,比如庞大的国土面积,6万多公里铁路以及已成规模的棉麻纺织基地等。
因为有了如此可观的基础,所以印度情不自禁地就产生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恢复英属印度舍我其谁”的所谓使命感,而因为英属印度版图基本等于巴基斯坦加印度加孟加拉国,所以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注定是印度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而相比于默默无闻的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无疑更加危险。
在将消灭巴基斯坦作为主要奋斗目标的情况下,印度自然有理由对穆斯林火力全开。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巴基斯坦的“缓冲”,印度才有了对穆斯林世界大不敬的种种理由和借口,毕竟印度要从信仰上摧毁巴基斯坦,激怒了其它穆斯林国家顶多是“误伤”,所以印度有变本加厉的原动力。
而装死反而能说明印度不想事件升级的良苦用心。那么,为何一向喜欢秀存在感的莫迪政府为何会在这个可以大出风头的风口浪尖上偃旗息鼓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
装死就是默许,甚至支持!
因为攻击穆斯林,往大了说能巩固印度统一,为恢复英属印度版图贡献凝聚力;往小了说能拉升莫迪政府支持率,推动“大印度教主义”的登峰造极。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虽然“印巴分治”客观上提升了印度国内印度教徒的比例,巩固了印度的统一。但对于印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国家而言,一个穆斯林也是异己,何况两亿多。
因为“印巴分治”本质上以宗教为分野依据,再加上从印度的民族结构来看,印度斯坦族只占印度总人口的44%,根本不足以发挥主体民族的中流砥柱作用。于是印度另辟蹊径,以宗教提升凝聚力,具体来说就是将雅利安人创造的种姓制度,在英国变本加厉的基础上,在印度的手中登峰造极。
虽然印度独立之初,就出台了废除种姓制度的法律,但作为印度的既得利益者,想要让他们提高觉悟自我革命无疑就是与虎谋皮,所以尽管贱民也有幸成为印度总统,吠舍也能登上总理宝座,种姓制度依然保持着无孔不入和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在种姓制度的笼罩下,包括穆斯林在内的“异教徒”统统被归入比贱民还低的阶级。对于广大被压迫的贱民而言,想要翻身除了下一世的投胎,就只剩下今世的“移情别恋”,比如改信其他宗教,但事实证明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所以,即便是贵为开国总理尼赫鲁女儿的英吉拉·甘地,也不得不为了摆脱嫁夫随夫的拜火教徒贱民身份,随了甘地的姓。
因为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所以尽管印度国内的穆斯林高达2亿多,东北六邦的反抗也从未停歇,但印度依然倔强地维持着金字塔一样的稳固局面。
而且因为种姓制度的无孔不入,印度有理由相信,即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加入,印度依然能保持轻松,因此种姓制度也将成为英属印度死灰复燃的最大保证。
因为种姓制度如此好使,所以印度统治者无疑将种姓制度奉为圭臬,并助长了“大印度教主义”主义之风,尤其是莫迪政府。
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统治者,莫迪想要有所作为,但却根本无力改变印度因革命或战争缺失导致的“先天畸形”,所以只能剑走偏锋,争取最大公约数,那就是当广大印度教徒的代言人。
虽然印度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但在莫迪政府的领导下却处处有印度教徒的身影。
因为选民基本来源于印度教徒,所以莫迪本质上和夏尔玛等都是沆瀣一气的同道中人,但问题是当下的印度虽然在东欧烽火中捞取了大量利益,尤其是俄罗斯的打折石油,但却根本不足以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再加上千千万万身在穆斯林世界的印度侨民,莫迪政府就更不敢公然对穆斯林世界展开炮轰,处理夏尔玛等人更像是在糊弄穆斯林,毕竟印度教徒不敢得罪,否则连最基本的执政也不行。
所以,印度外交的“两线作战”本质上是印度的自讨苦吃。然而事实既成,莫迪政府也只能打碎门牙和血吞,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极限拉扯中坚持到广大穆斯林自然消火才算完成使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ai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