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的音乐配上摇花手,扭腰摆胯再配上半崴不崴的脚,这支被称作“广西科目三”的魔性舞蹈从海底捞开始走红互联网,一边吃火锅一边看服务员跳“科目三”也渐渐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在消费时的附加选择。随着短视频的传播,全球各地的网友也开始“整活”了,形式多样的“科目三”都出现了。“科目三”到底有什么魔力?
是低俗还是有趣
伴随争议发展着的“广西科目三”
“科目三”之舞最早是谁制造的已不可考,据称“科目三”最早出现在广西的某场婚礼中,当地人自创的舞蹈,用于庆祝新人喜结连理,坊间流传“广西人的一生中会经历三场考试,科目一唱山歌,科目二嗦米粉,科目三跳舞”,因此这段魔性舞蹈就被叫做了“广西科目三”。
“科目三”舞蹈在网上已经流传好些年头力量,如今的爆红说来与海底捞门店分不开,部分海底捞门店中,只需要对服务员说“我要科目三”就会有服务员给你来上一段魔性舞蹈,更有部分服务员因为舞姿格外出众或者颜值突出成了门店“明星”,档期爆满,大家举着手机拍摄,现场堪比追星,也有的博主凭借跳“科目三”涨粉数万,一下成为小网红。
不仅国内的网友们跳“科目三”不亦乐乎,这股子风海刮到了海外,最初是海外留学的学生和华人们在跳“科目三”,没过多久,这支动作魔性音乐动感的舞蹈就感染到了本地居民,“英区不大,创造神话”“俄区上分”,越来越多不同肤色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了“整活”大军中。
但“科目三”在走红的同时也被不少人批评为太低俗,“很难理解还有人点这种舞蹈。”“说实话,挺辣眼睛的。”“真的不能再跳了,考科目三的都完全搜不到科目三教程了。”此前有网友发文称带着孩子去海底捞吃饭看到服务员跳“科目三”感觉太俗了,有被冒犯到。但也有人持有不理解但尊重的态度,“尊重多样性,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本人觉得很尴尬,但尊重别的顾客选择。”
当“土味”成为流量密码
无论是认为“科目三”太辣眼睛还是觉得很好玩很有氛围,都不得不承认“科目三”的爆红是又一次土味文化的胜利。“科目三”舞蹈与早些年在视频平台上爆火的“影流之主”类似,动感的音乐,魔性的动作,很“土”很上头。在舞蹈领域之外,无厘头的“土味”似乎也总能找到适合生存的土壤,不管是近些年来在短视频平台走红的“我姓石”“我姓哈”的配音模板还是“我的云南的,云南怒江的”的魔性歌曲,又或是更早些年的《江南style》《PPAP》以及一直热度都居高不下的“喊麦文化”,土味文化在世界年轻人中的风靡是不争的事实。
“科目三”能在海底捞这种消费场所一炮而红,反映着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型消费文化的兴起,火锅店不仅仅是吃火锅的地方,更是文化消费的场所,即便是餐饮店年轻人也希望从中获得一定的情感需求,比如营造就餐的氛围感,而火锅店本身就是相当热闹的就餐场所,配上欢快的“科目三”也确实起到了调动氛围的作用,商家要玩流行梗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就餐体验也在情理之中,但会给其他消费者带来“被打扰”“观感不佳”的体验也在所难免。
土味文化成为流量密码确实少不了平台在背后推波助澜,但这也未尝不是文化多元的一种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土味文化成为年轻人摆脱负面情绪的避风港,也有不少官方号也加入了土味特效、土味配乐的整活大军中,这种看似猎奇叛逆的魔性表演是年轻人低成本调节自我情绪的方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土味文化不应滑向审丑文化的深渊,在部分“土味”短剧中出现的“毁三观”剧情更多带来的可能时非理性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单纯的刺激感官,消解生活压力了。有限度的狂欢,土味文化也能是多元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