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25日,川渝科普大会科普大讲堂在绵阳举行。本次科普大会的科普专家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有高校教授等权威专家。尽管专家的水平和档次都很高,但活动却非常接地气。专家们分批次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围绕科技前沿、健康生活、防灾减灾等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主题进行了科普。
用当地举例
让村民更好有效避险
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樊晓一25日在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场科普讲座。尽管他讲的课题是《地质灾害识别与防范》,听上去有点难懂,但樊晓一教授使用了很多通俗易懂且是居民们身边的例子进行讲解。
樊教授给村民们进行科普
樊晓一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我接到通知在北川石椅村做讲座,做了专门准备。石椅村邻近北川老县城,北川老县城曾发生过多起地质灾害,所以我列举了该地的地质灾害实例。我在准备这次讲座时,就特意准备了多起发生在当地的地质灾害,这样可以让当地居民在听到这些地名时都非常熟悉,也可能知道一些灾害的情况,这样他们就容易接受,也更愿意去听,就可以很好地达到传播科普知识的效果。”
科普进乡村,需要与村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居民们时常会面对一些地质灾害,因此对于他们的科普非常重要:“泥石流是震后灾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向当地居民介绍泥石流灾害有助于他们了解泥石流,在面临泥石流灾害时,能有效地避险,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院士现场科普“细胞奥秘”
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我们身体里有没有坏细胞呢?为什么好细胞会变坏……四川大学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丁显平以“我们的细胞”为主题,深入浅出地为绵阳一中的同学讲解了关于细胞的科学知识。
丁教授被学生们包围
据悉,丁显平院士长期从事人类遗传及特色生物资源研究,重点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干细胞及细胞治疗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讲堂上,丁显平将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分别形象地比喻为“野战军”“后勤兵”“特种兵”“炮兵”“侦察兵”,介绍了人类身体里的“免疫细胞家族”,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
“你们知道吗?细胞是可以储存的。”“十根头发的毛囊可以培育出10亿个干细胞,以备我们不时之需。”“干细胞还能用来治疗疾病,比如有一位植物人患者在使用干细胞治疗后就能说话了!”随后,他还与同学们科普了前沿的干细胞储存、培育与运用技术,在讲堂上引起一片惊叹。
“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在大学时选择生命科学相关专业,进一步探索细胞的奥秘。”有趣的是,趁着同学们的科学兴趣被激起,丁显平还趁热打铁地进行“现场招生宣传”,收获一片向往的目光。
“生命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呵护人类健康,作为一个生命科学家,把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用大众能够听懂领会的语言告诉大家,这对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对‘健康中国’的实现都是有帮助的,所以我愿意参加这种科普讲座。”讲座结束后,丁显平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他还表示,通过今天的讲座,感受到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感受到绵阳一中的孩子们的科学素养非常不错,“如果长期持续地开展这种科普活动,我相信对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对实施‘科创中国’,具有积极的意义。”
培养科普人才迫在眉睫
乐山师范学院三级教授、中国昆虫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曹成全不仅给五年级的同学们带去了别开生面的昆虫知识讲座,还带去了世界上最大的萤火虫作为礼物送给了学校,鼓励同学们在课外对昆虫进行观察。
曹教授和孩子们交流
曹教授告诉记者,他已经做了将近20年的科普工作,对于首届川渝科普大会很有感触。科普和科学研究同等重要,本次科普大会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次崭新的尝试;“据我所知,全国其他地方还没有过全省级别的科普大会,更不要说是两个省市联合开展的活动。专题开科普大会,把科普的位置放得很高,特别是在科博会期间举行。既有科学研发,又有科技普及,是一个崭新的探索。”
不过,要把科普工作做好,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是培养科普人才。“科普讲座,不只是简单地报告,要有特殊的传播手段和技巧,最起码的一个标准是观众喜闻乐见。”曹成全认为,培养科普人才很难,但是目前又急需科普人才,要解决这个矛盾是将科普做成产业化,“科普的现状是大家全凭情怀,以及个人水平参差不齐。我个人认为科普实际上可以做成产业化,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人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