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汉字看园博

从三个汉字看园博

00:00
10:04

三个汉字看“园博”

 


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让一座世界最大城市公园惊艳亮相。

园林是一种空间呈现,我们在空间中的穿越,即化成了在时间中的悠游。

安徽建筑大学教授、安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冀凤全认为,三十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也同步发生着园博之变、合肥之变和园林之变。这些变化可以浓缩成三个汉字:园、城、徽。

第一个字“园”:拆掉围墙,才是百姓的园

园,繁体字为“園”,本义为种树木、花果、蔬菜的地方。

今年的园博会,免费开放,不建围墙,不收门票,犹如“园”字拆掉了框。

第十四届园博会,主题为“生态优先百姓园博”,历数往届园博会的主题,“绿色”“生态”等词汇出现较多。

把“百姓”作为点睛之笔,在我国园博会史上,尚属首次。


合肥是科技创新的先锋之城,为何不用科技、创新之类的词汇,而用“百姓”一词?

“这体现了合肥市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共建共享共治理念。”冀凤全说,合肥市能够获得园博会的主办权,与该理念关系很大。

将“百姓”作为主题,合肥市不做口头文章,而是拿出实际举措。

免费开放。大门常开,老百姓就像在家门口散步一样方便。

永不落幕。建设如此大面积的园博园,如果离城市很远,当园博会落幕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合肥市将园博园建在城市中心,交通便利,能够将生态福祉惠及百姓,从而真正打造“永不落幕的园林盛会”。


1997年首届园博会举办时,只是“园中园”的形式,做一些简单的微型园艺、插花、微缩景观。到了第四届在广州举办园博会时,从“园中园”走出来,进入公共空间,影响力才逐渐增大。第十四届的园博会,尺度空前增大,成就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

“园”字拆掉框,就是“元”。“元”是万物之始,是根本,是初心。从“园”到“元”,打破桎梏,把园放到天地里。拆掉围墙的园林,便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骆岗机场,十年静待花开。骆岗公园,今朝热烈绽放。

骆岗公园,正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生命共同体意识。

第二个字“城”:从园林城市走向公园城市

在《说文》里:城,以盛民也,从土,从成。

有土乃成,城,不该与大自然割裂,城应该涵养在大自然之中。而大自然在城市中的呈现,就是园林。

合肥走过了怎样的成长之路?

鲜为人知的是,1992年底建设部公布的国家首批三个园林城市,是北京、合肥、珠海。

合肥的园林史,起步于一串“翡翠项链”。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合肥建成环城马路。当时的省委负责同志提出“环城一带不要随意盖房子,应该用大量的树木把它绿化起来”。合肥环城林带和相连的几个公园绿地,犹如一条项链上的几颗翡翠。


合肥环城公园是敞开式的公园,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城相融、城园一体”的城市风貌。

随着揽巢入怀,合肥从“翡翠项链”为代表的环城阶段,进入滨湖时期,再迈向公园城市的环湖时代。“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合肥构建环湖湿地生态屏障,打造世界级城市湿地群,并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什么是公园城市?有学者认为,公园城市不等于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应该是“公+园+城+市”,公,代表公共,强调公共开放功能;园,代表生态,强调生态系统;城代表空间,强调人居与生活;市,代表交易,强调产业经济活动。


公园城市需要让生态、生活、生产、生意等功能配比好,形成“生生不息”的新时代的城市新范式。

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理念,从成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的深刻内涵。合肥着眼于更大尺度的公园城市建设。

2022年发布的《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合肥发展中心南移,骆岗公园成为未来15年举全市之力发展的中心,形成一核、四心、9大副中心、18大片区中心,同时传承经典的“环城公园”建设模式,在城区内依托主要河流,串联重要节点,打造城市新“翡翠项链”,成为未来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

骆岗公园,这座世界最大面积的城市公园,正是合肥从园林城市进化为公园城市进程中的一个标志。从一串“翡翠项链”,到多串“翡翠项链”,再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合肥以绿染城、以湖润城,城市全部景观组成一个大公园,打造高品质高颜值公共空间。

所谓城市,是从公园里长出来的一组组建筑。

第三个字“徽”:山水人文的“徽派景园”顺势而起

《尔雅》里说:徽,善也。“徽”字,上下是山水,左右是人文。山水人文系于一身,吉祥美好聚合一体。

山水人文,正是徽派园林的显著特征。

说到园林,大家如雷贯耳的是苏州的私家园林、北京的皇家园林等,而对安徽园林的首要印象,多为古徽州园林建筑、水口园林等。徽州山水迤逦,丘陵起伏,重峦叠嶂,山高水长。徽派园林依山采形,傍水取势,顺其自然。徽派园林,最硬核的是“真山真水”。


冀凤全教授介绍,今天我们谈徽派园林,不能仅把目光锁定在皖南古徽州粉墙黛瓦马头墙,应该把尺度放大。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从安徽自然山水规律和人文审美观,风景园林发展背景、营造活动、营造智慧、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来践行,延续江淮地景的地域性和时空连续性。

世界园林发展,主要经过3个阶段:一是农耕时代,园林的形态是宫苑、庭院、花园,只服务于帝王将相和贵族阶层。中国的皇家园林、江南的文人山水园林、法国的雷诺特式宫苑和英国的布朗式风景园皆属此类。二是工业时代,园林的形态是公园绿地,面向公众开放,强调绿地覆盖率和人均绿地指标。三是后工业时代,园林的创作对象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强调能源和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

从园林到景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安徽地域自然、人文景观特征鲜明,皖北田园风光、皖中岗岭有致,皖江水乡风情、皖西生态山水、皖南徽韵胜境,“徽派景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来源 | 合肥园博会  主播 | 张文哲  编辑 | 高汉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