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罗素: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00:00
10:36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身为哲学家的罗素在访问中国之后,少见地研究起了社会课题,在对中华文化的深切体会下,他文思泉涌写出了一本书叫作《中国问题》。

在书中他说道:“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此话对中国的赞誉溢于言表,罗素成为了近代史上对中国大加赞誉的众多国际名人之一,另外还有爱因斯坦、马克吐温等人,也都对中国给予高度评价。

那么罗素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他所说的“骄傲”究竟暗含着什么样的含义?

不肯打仗的民族

中国自古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向来是轻易不动刀兵,一旦刀兵相见,那一定是出现了外来的侵略民族。

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个民族之间常常为了互相争夺土地等资源和互相征伐,战争长期都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主要方式。

尤其是西方海洋文明的国家,更是把侵略和奴役他国当成了一种工作,不仅在欧美大陆上互相争抢资源,而且到世界各处开辟殖民地。

而在这诸多民族中,占世界人口较多的中华民族则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中华民族向来不以战争作为解决民族矛盾的主要方式,我们向来主张“以和为贵”,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和其他民族互通有无。

因为我们有着令人骄傲自豪的璀璨文化,所以我们根本不屑于通过打仗来征服其他民族。

因为单单是强大的中华文化,就能够在任何外来势力的侵略中屹立不倒,直到将外来势力完全融合进华夏民族。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有包容性、持续得最长久并且生活其中的人口最多,那就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汉语是我们的声音,汉字是我们的门面。

汉朝时被我们打败的匈奴人出于敬佩,把华夏男子称为汉子,把骁勇善战、坚强刚毅的汉子称为好汉、男子汉。

就连航海技术非常落后、航海往往存在生命危险的时代,远在千里的日本都每年会有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来到华夏大地朝拜。

他们从岛国带来朴素的贡品,在中国参观甚至长住,只为了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从而加快其本民族的开化。

中国唐朝时期,日本的当政者一声令下,日本开始了全面“唐化”时期,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政治经济制度,全面模仿唐朝。

以至于到了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询问日本使者当时日本国的状况时,日本使者羞愧不已。

古代中国长时间在文化上领先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打仗,就能够赢得四海归心。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时常发生战争,但这种战争往往是为了获得和平,从中国历史上多次内外战争就能够充分看出这一点。

选择战争还是文化?

无论是古代的汉朝抵抗匈奴、明朝抵抗鞑靼,还是近代的抗日战争,无论是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还是近代的解放战争,都是在以战争的方式结束战争,追求最终天下太平。

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还有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为什么要发展武力?

其他国家发展武力除了要保护自身以外,还常常会伴随着对外扩张、发展势力的野心。

而中国发展武力向来是让其他国家不敢轻易与中国动武,只为了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明成祖朱棣曾经多次亲率大军抵抗北方部族骑兵,在战胜鞑靼部族之后,不仅不对其赶尽杀绝,而且允许其作为中国的附属而继续在草原上居住生活。

这使得鞑靼部族对明朝感恩戴德,从此以后数十年与明朝相安无事,明成祖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广大的胸怀换来了中华民族数十年的太平。

这就是罗素所说的“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与外来民族打仗越多,版图也会越来越大。

因为很多战争结束之后,换来的不是占有和奴役,而是统一与和平。

这种广大的包容性往往让外来民族不知不觉融入进来,无论外来民族是战胜还是战败,都是如此。

而罗素所说的“骄傲”并不是指为了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是因为自己的优点而盲目自大。

而是因为中华文化所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而表现出的由内而外的自信。

我们中华文化所体现出的包容性是世界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

我们可能在某一场对外战争中战败,但是我们的中华文化从来都无法被打败。

最终的结果是中华文化在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反败为胜”,纵观历朝历代发生的民族冲突,皆是如此。

独一无二的融合性

秦朝时期,作为蛮夷之地的南越与秦朝为敌,秦始皇派出大军前去作战,在占领南越后并没有实行镇压统治,而是让大军长期生活在南越。

最终这些秦人通过文化融合把南越人也归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他们所生活的地方就是现在广东、广西等地。

唐朝时期,回纥部族与华夏民族刀兵相见。

唐朝政府在打败回纥部落后,并没有将回纥部族消灭或视作奴隶,而是给予他们土地。

让他们从此以后在华夏民族大家庭中安居乐业,他们所生活的地方就是现在山西、甘肃等地。

宋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在武力上较为衰落的时代,但也是民族融合最为激烈的时代。

当时宋朝面临西夏、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入侵,后来这三个民族在宋朝和蒙古骑兵的合作下被打败,三个名族的人大量融入中原文化。

虽然最终蒙古族通过武力取代宋朝建立了元朝,但当时的蒙古族并没有打算与汉文化融合。

蒙古统治者们坚持说蒙古语,基本不说汉语,不写汉字,不接受汉文化的礼乐制度。

其拒绝融入汉文化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元朝仅仅持续了不到一百年,蒙古统治者就被打败从而回到草原上放羊。

而满清王朝在入关之后,就充分吸取了元朝的教训,整个皇室都非常注重对汉文化的学习。

自从康熙开始,几乎每位皇帝都要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汉文书籍,熟练使用汉语,并且在位时大力启用汉臣。

到了清朝末期,发挥栋梁作用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都是汉人。

因为满族愿意接受中华文化的同化,所以清王朝得以存续了两百多年,到近代时才因其他种种原因才失去了统治地位。

正所谓“你打败我,你就会成为我,你若不愿成为我,你最终就会反过来被我打败。”

元朝和清朝两个少数民族朝代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句话所讲述的中华文化特征。

唐朝时鉴真大师6次东渡日本讲授佛学,日本民众夹道欢迎,所过之处一路铺满鲜花,日本执政者亲自远道相迎。

古代中华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表现出的强大魅力,用“千邦进贡,万国来朝”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13世纪意大利商人写的《马可·波罗游记》,生动讲述了游历中国时的所见所闻,引发西方许多人带着对中华繁荣文化的向往。

他们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其中可见中华文化本身对外国人所形成一种强烈向心力。

1920年罗素从英国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本来只是和中国的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但在日复一日的在华生活中,不由得被璀璨深厚的中华文化所吸引。

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他在讲学之余遍访上海、杭州、长沙各地,分析了许多有关中国的课题。

从1920年10月来华,罗素在中国生活了9个月,第二年7月才离开。

回到英国后的他依然对中国充满怀念,带着哲学家特有的思辨能力,写出了《中国问题》这本书籍。

这本书既是他的一本学术著作,还像是他的一本游记。

在书中,他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诸多所思所想,其中他说道:

“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

其中可以看出罗素对中国的赞誉。

无独有偶,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游览中国后也曾经表达过对中国的高度称赞。

他说:“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和中国相提并论,这个国家拥有最长久的历史、最高的道德水准和最为源远流长的文明。”

纵使在近代中国较为落后和羸弱的时期,外国人来到中国,依然往往感觉仿佛来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繁华世界,这种繁华不一定是城市的繁华,而是中华文化在衣食住行、文学艺术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璀璨。

结语

而到了现代,中国早已经让世界刮目相看。

我们依然骄傲于自己璀璨的文化,依然“骄傲”到不肯打仗,我们坚持和平崛起,正走在快速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如今的我们,在军事上不争强好胜,在政治上不咄咄逼人,我们引以为傲的永远是令世界各国民众痴迷的中华文化。

本文由“趣知史馆”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谢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