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年 , 有一对青年男女 , 男青年名潘必正 , 女青年名陈娇莲 。他们曾 由父母指腹联姻 , 双方交换碧玉鸾簪和白玉扇坠 , 作为定婚信物。
娇莲父亲早亡 , 娇莲同母亲清贫苦守。靖康之变 , 金兵南侵 , 逃难之中 , 陈 氏母女失散 。 陈母投奔潘亲家府中栖身 。娇莲逃至金陵城外 , 走投无路 。 经张 二嫂引进女贞观 , 拜观主为师 , 取法名妙常 , 从此暂在观中安身。
潘必正长到十七岁 , 奉父母之命 , 赴京应试 , 不料因病下第 。他羞于归家 , 因他姑母是金陵女贞观观主 , 故特来金陵相投 。姑母将他安置在东首碧云楼上 攻习诗书 , 以待下科上京赴选。
一天 , 潘生在姑母处遇到了陈妙常 , 见她生得光彩艳丽 , 竟被吸引住了 , 尽 日思恋怀念 。 一天妙常煮茗焚香 , 相邀潘生谈话 。 二人饮茶叙谈 , 潘生怜惜妙 常独守空门 , 妙常心有所感 , 又违心地表示: 不劳相公费心 。潘生自此相思有 增无减。
潘生散步遣闷 , 忽闻一阵凄楚的乐声传来 , 原来是妙常在那里弹琴 。他循 声而去 , 不禁失声赞叹 , 把弹琴人吓了一跳 。妙常请潘生弹一 曲 。潘生随手弹 吟一 曲 。妙常听出他弹的是《雉朝飞》。潘也请教陈一 曲 , 陈即弹吟了一 曲《广 寒游》。两人都听出各自在曲中所寄之情 。潘生挑逗地问:“ 露冷霜凝 , 衾儿枕 儿谁共温?”妙常斥其出言轻薄 , 扬言要禀告他姑母 。潘慌忙下跪道歉 , 并讪讪 告辞 。 陈叮嘱仔细慢走 , 潘乘机折回借灯 , 陈连忙把门关上 。潘生一走 , 陈倒 念叨起来 。潘生其实并未走远 , 还在门外徘徊 , 听得门内喃喃自语 , 虽然不甚 分明 , 已感觉到句句暗含愁恨。
潘生回到书斋 , 竟然相思成疾。妙常探病后回到自己房内 , 一心想念潘生 , 彻夜辗转难眠 , 便起来填了一首词 , 聊以寄托自己的春情 。词云:“ 松舍清灯闪 闪 , 云堂钟鼓沉沉 , 黄昏独自展孤衾 , 欲睡先愁不稳 。 一念静中思动 , 遍身欲火难禁 , 强将津唾咽凡心 , 争奈凡心转盛。”
潘生的病终于好了 ,病后无聊 , 信步来到妙常卧房 , 见妙常正在小睡, 便 随手翻阅桌上的经书 ,无意间发现那首词稿 ,不觉大喜过望 ,以为天赋姻缘。他 揭开罗帐 ,把妙常抱在怀里。 妙常惊醒大怒, 要到观主前告他窃玉偷香。 潘这 回不怕告状了 , 他嘻皮笑脸地把词意翻说一遍 。妙常急寻词稿 , 已经不见 , 自 知内心秘密已经暴露 , 只得半推半就,将终身托付于他。 两人海誓山盟 ,了却 了相思孽债。
日子一久 ,被观主察觉。观主便逼着潘生提前赴临安春试。观主为防意外, 亲自陪送他到江口码头 ,一直看到他乘船远去才回寺观。
妙常不顾一切独自出门追赶潘生。 可是到了江边 , 潘生已经乘舟远去。 妙 常雇得一只小船在后面紧紧追赶。 追上了潘生 ,两船相傍 ,两人对视 , 说不完 的千言万语。 妙常赠潘生碧玉鸾簪一枝 ,以为加冠之兆。 潘生回赠白玉扇坠一 枚, 期为双鸳之会。 两人执手反复叮咛, 戚泣拜别。
潘 郎去后杳无音信 。妙常朝思暮想 ,恹恹成病;况又有孕在身,衣带日短 , 怕有人知 ,不敢出门。 溧阳县有一花花公子 , 名叫王仁 ,他垂涎于陈妙常的美 貌 , 曾托凝春庵王师姑前来作伐 , 被妙常斥退。 王仁怪王尼骗财赖婚 ,王尼怨 王仁强逼做媒,两人争吵起来 ,同到官府告状。知府张于湖曾便服到过女贞观 , 知道妙常是个正派人。 遂将王仁、 王尼各打二十, 逐出府衙。
潘必正上京应试 ,得中二甲进士。观主因侄儿已经功成名就 ,十分高兴 ,连 他与妙常私通之事 , 也都看成一桩喜事。 妙常被安顿在张二娘家 , 就托二娘为 媒 , 等待成亲。 不久 ,必正放外任 ,路出金陵 ,迎娶妙常 ,荣归故里 ,拜见父 母和岳母。 提起定情的簪、 坠, 这才发现 ,这两件东西原来就是两亲家当年指 腹为婚的信物, 陈妙常正是潘必正的未婚妻。 于是夫妻重圆 , 母女重逢 ,全家 上下一片喜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