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正在全国进行点映,然而点映期间,电影部分剧情引发网友讨论。
网友讨论较多的一个细节是:此前在张校长某位学生采访中叙述的酗酒家暴父亲,在影片中变成了酗酒家暴母亲的形象。有网友因此质疑该片“削弱女性力量、污名化女性”。对此,该部电影的编剧则以“你奶奶我生来就是高山”回怼。
澎湃新闻:电影制作方要容得下中肯的意见
电影的改编好不好,可以讨论,可以批评,但讨论的前提是: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允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基于是否丑化了张桂梅的艺术形象、是否影响电影主题表达做出评论,而不是基于性别的站队、偏执的撕裂。
就电影的创作方来说,也要容得下尖锐的批评和中肯的意见。一张嘴就是“你奶奶我……”,可谓是斯文扫地。无法想象说出这种粗鄙话语的创作者,如何能体认张校长的奉献精神的?至于“中国电影报道”,也请少一些“正义的’六公主’”的傲骄,多一些对普通网友的倾听;少一些火力全开,多一些春风化雨。
戾气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不合即骂的暴戾心态,戾气当道,恶意喷射,人与人之间成了“狼与狼”的关系,没有人是赢家,只会毒化网络生态,让人心对立,让表达空间逼仄,让文艺创作枯萎。各方嘴里都说着要尊重张校长,可是键盘之下有多少是对“燃灯者”的敬畏,有多少是藏不住的暴戾?都收敛一下戾气吧!
大象新闻:理解张桂梅比争议电影更有意义
任何一个作品,只要问世,世人都有评判的权利,即便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也不是每个读者都喜欢。不要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所有人都喜欢,要包容不同读者对剧本的理解层次不一样。
现实中,张桂梅是一座高山,值得每一个人去仰视,去尊重。而电影《我本是高山》,再怎么样,也只是一部电影,想看了就去看,不想看也别勉强,不要过分拔高一部电影的意义,不要过分期待一部电影的能量,不要赋予一部电影过多的象征。把个人情感投射在电影里本身就不理智,把个人的某种诉求强加在电影里也不现实。
《我本是高山》能不能成为电影史上的高山,不仅由影片的质量决定,也由它在人们心里的重量决定,而不是由某一个人的个人喜好决定。所有的争议都可以歇歇,尊重张桂梅,理解张桂梅,支持张桂梅,比争议电影更有意义。
红网:别让张桂梅的精神内核被争论带偏
当所有人都在为性别对立争论不休,“沉默的螺旋”越滚越大时,鲜少有人为电影主题发声,电影想要传达的信念感和人性的光辉在一片喧哗声中渐渐湮没。《我本是高山》取名于张桂梅华坪女校的誓词,“我本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影片本质上是想通过故事叙述展示张桂梅的精神,展现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女性力量,传递爱与信仰。
但如今营销号的乱带节奏、部分人的断章取义、编剧的情绪化回应,都让舆论焦点逐渐偏移,电影内核所散发的光芒也在这个过程中被遮蔽、被吞噬。在论战下,没看过的人会觉得影片篡改现实、污名女性,于是,他们只能看到电影的问题所在,却看不到故事背后的救赎,看不到张桂梅身上的人性光辉,更感受不到影片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核,电影在一片混乱下逐渐失去了它拍摄之初想要实现的现实意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