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巴以冲突新视角》。
之前我们提到,尽管有过许多建国提议,但没有任何地方能比得上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的吸引力,从1830年开始,就有大量犹太人移民耶路撒冷,直到一战结束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已经差不多持平。
但这只是耶路撒冷的情况,移民的犹太人大多定居在城市,而广大的乡村地区依然以阿拉伯人为主,事实上,在整个巴勒斯坦范围内,截止到1882年,90%的阿拉伯人占有了97%的土地。阿拉伯人早就受够了土耳其人的盘剥,也一直在谋划着独立的事情,英法为了争取他们在一战中的支持,也开出了空头支票。内外交困下,所以,犹太人要怎么才能建国呢?
犹太人主打一个先造成既定事实,再来谈合法性的问题。
既定事实就是,先大量移民,通过开荒或者买地的方式定居下来。
开荒是因为,巴勒斯坦是个不毛之地,的确有大量荒漠是无主之地,阿拉伯人生产力有限,只能聚居在水源相对富裕的地方,犹太人则敢于深入荒野,精耕细作。所以理论上,谁开垦,土地就归谁。
但开荒对犹太人来说,其实是有难度的,因为长期的流散生活和经商氛围,多数犹太人已经不适应农业活动了,但偏偏那时候的巴勒斯坦过于贫穷和落后,只有牧业和农业能谋生,而畜牧业所需要的土地和水源更多,其产出还不如农业呢。所以第一批到达的犹太人里,很多都立刻又离开了。
因此,1882年对犹太人而言是个重要年份,因为就在前一年,沙俄再次对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东欧犹太人只能放弃融入俄国,选择远走他乡。当然,他们的第一选择肯定是欧美等富裕国家,但也有少数正统派犹太人选择来巴勒斯坦定居。这些背井离乡的犹太人,不是能吃苦,而是已经一无所有,不得不吃苦。
但也不是说犹太人都不能主动吃苦。因为中东欧过来的移民,普遍深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本就崇尚集体生活,认同团结协助、同甘共苦的思想,他们建立集体农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享财产。从第二批移民开始,犹太社团就开始强调白手起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后来以色列建国时,好几个领袖就来自于这一批移民,比如有以色列国父之称的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
而且,关键时刻,西欧的犹太资本家们又出手了,比如罗斯柴尔德家族就赞助了一座葡萄庄园,巴勒斯坦别的没有,阳光取之不竭,最适合种植蔬果,后来,这座葡萄园出产的葡萄,还在1900年的巴黎展览会上还获得了金奖。
除了开荒,买地其实也不难。阿拉伯人长久以来受到土耳其人的盘剥,而且内部派系林立,部落矛盾多,贫富差距大,又没什么现代经营理念,穷人非常容易破产,破产就要卖地。
据统计,1882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占有的土地还不到0.1%,到1939年时却上升到5%,这其中一大半都是从阿拉伯人那里购买过来的。
这些移民先驱们辛勤耕耘,土地也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回报,1948年时,定居点的农业已经可以满足自身50%的需求,尤其是柑橘、葡萄等水果享誉国际市场,这是移民们当初想都不敢想的。
随着移民越来越多,犹太人也开始建设农业以外的领域,比如工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在二战中得到了大量军事订单,工业产值增加了258%不说,而且工业体系得以完善,涉足机器制造、汽车零件、纺织业、造船业、炼油业、钻石加工业等新兴产业,1942年,海法的钢铁厂所生存的产品,其品质已经能参与国际竞争。
巴勒斯坦犹太人在建国前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伊休夫”,在希伯来语中是“定居点”的意思,用来指代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政治组织。当然,这个称呼不是官方的,官方的是1920年成立的“巴勒斯坦犹太工人总会”和1929年成立的犹太代办处,前者管理内务,诸如政治和经济生产活动,以及还有一支人数高达3万人的自卫武装部队,后者则主要处理对外关系,比如和英国当局斡旋。
有了政治和经济基础,文化教育自然也不能落下。教育没什么好说的,犹太人本就注重教育,和当地一大半都是文盲的阿拉伯人相比,犹太人在1925年就成立了高等学府——希伯来大学,直到今天也是以色列的最高学府。这么对比不是想看轻阿拉伯人,而是提醒我们自己,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千万不能轻视。
教育要言传身教,该用什么语言呢?移民们各有母语,在英语、德语、法语还有俄语中激烈讨论,但最终,多数人都选择了使用希伯来语。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选择,因为希伯来语作为口语已经失传近2000年了!犹太人流散后,为了适应各地生活,就切换到当地的语言了,仅有少数学者因为阅读典籍,掌握了书面的希伯来语和少量的口语。选择希伯来语,不仅意味着要语言学家对这门语言的语法进行重新编排,还要好些上了年纪的移民从头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如果了解语言学,就知道学习希伯来语绝不容易,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比较接近,而阿语一向被中东以外的人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难在哪里呢?学习语言的难易主要看你母语的发音习惯和待学语言的接近程度,比如咱们学法语会很难,但西班牙人学洗起来就很轻松,因为法语和西语非常接近,但如果学缅甸语,咱们中国人又比欧洲人更有优势,这是因为缅甸语和汉语相对接近。
而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都属于闪含语系,这一整个语系下,现在常用的语言也就阿语了,这意味着他们与其他语言的差异非常大,发音、遣词、造句的习惯完全不同,比如他们的书写习惯,还保留着古老的从右往左,各种弹舌发音,也不是外人能适应的。所以有人调侃过,学德语要三个月,学日语要三年,而学阿拉伯语要三百年。
但是,移民们仍然选择了希伯来语,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在犹太人比例较高的国家,希伯来语才能存活,以希伯来语为官方语言,可以显示他们定居建国的决心,也可以吸引更多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
事实证明,这些先驱们赌对了,希伯来语的确作为一个仅次于犹太教的文化枢纽,将今天全世界的犹太人联结在一起,如今全球大约有700万以上的人会说希伯来语。
从1882年到1939年英国人开始严格控制移民时,前后共有5批移民潮,从中世纪的几千人,到1882年的两三万,最后再到1939年的45万人,占全世界犹太人的3%。这些前后到达的犹太先驱,不论手段是否公正,但的确是从一片空白中打下了一片天地,所以后来以色列要求独立建国时,再也没有人觉得这只是一个浪漫而遥远的念想了。
那么,原住民阿拉伯人为什么不及早遏制呢?毕竟,不论是人口还是土地,他们一开始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讲得好
光说好的了,《贝尔福宣言》和《哈瓦拉计划》怎么不提?这两份文件一份比一份肮脏、下作和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