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印度洋意外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00:00
11:45

我国古代的科技领先西方数百年,取得了无数惊人的成果,四大发明中的司南,更是让我国的航海事业做出重大突破,诞生郑和七下西洋的奇迹。

1911年,在斯里兰卡的加勒发现了一块来自中国明代的石碑,经确认,是郑和下西洋时途经留下的石碑,将上面的字翻译后才发现郑和下西洋还有其他的原因,那究竟是什么呢?

海上传奇将领,郑和

郑和原姓马,名和,小名叫三保,回民,据说是明朝和少数民族政权交战时被抓获的俘虏,燕王朱棣见郑和颇有智慧,便收入宫中当个太监,留在了自己身边。后面对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打压,朱棣选择了造反,引发了历史上颇为有名的靖难之役。

郑和在郑村坝战役中立了功,被朱棣赐姓为郑。也是在此次战役中,郑和得到朱棣的重用,在靖难之役后被升为內宫监太监,后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

郑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曾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30年62岁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途中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当时朱棣在选择出海人选时,第一反应就是选郑和,郑和虽然是个太监,但是其不仅长得高大威猛,还有着不俗的军事才能,加之郑和的宗教信仰很是复杂,所以此事交给他很是方便。

当然这还不够,郑和长时间忠心耿耿的让朱棣对这位大太监很是信任,再与袁忠彻商议之后,便认为郑和是此次下西洋的最佳人选。

七下西洋,丰功伟绩

郑和受朱棣的命令,率领航队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共计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期间横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途中拜访了30多个国家或地区,最远曾抵达非 洲东部,过程中与途径国家建立了友谊,加深了明朝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的联系,促进了交流,建立了以明朝为主的政治体系。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西方的新航路开辟要早了几十年年,是与哥伦布,麦哲伦齐名的伟大航海家,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其他大洲走海路抵达非洲的。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和郑和本人的航海技术,都十分先进优秀,遥遥领先于世界。

郑和可以说其半生都漂泊在海上,一生下海七次,不仅帮助了途径国家解决很多问题,还抓捕了不少流亡海上的贼寇,保护了海上的安全,最关键的是其促进了途径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和带回了不少特色文化,也提升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不少新奇的植物动物出现在了我国的土地上。

比如为朱棣带回了传说中的瑞兽麒麟,虽说经后世考证,那实际上是一只长颈鹿。最终这位为明朝七次下海的忠臣,郑和这一生经历的故事,数不胜数,但却死在了最后一次返乡的路上,这可能是他唯一的遗憾吧。

耗费如此庞大的财力物力,究竟是为了什么?

即使是在我国古代,皇帝可以集天下人力物力来建造自己想要的,但即便如此,在当时,想要建造出可以进行远距离航行的巨轮还是十分有难度的。那么自然便会有人感到好奇,如此的耗时耗力的进行远洋航行,究竟是有什么目的呢?

要知道此次郑和下西洋和西方的新航路开辟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数量庞大的财富,助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奠定了其资本主义发展的根基。但是郑和下西洋并没有给明朝带来什么实际的经济帮助,反而加大了国库的开销。

对郑和下西洋的行为,后世大概有三种猜想,一为军事猜想,另外两种是政治猜想。

军事猜想

明朝时沿海地区苦于倭寇骚扰,有人认为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带士兵习惯水上的生活和作战,借此锻炼士兵,提高其应对倭寇的能力,并且在郑和下西洋时的的确确也经历过不少的战争,似乎也可以作证这种军事练兵猜想。

然而我们需要知道,郑和下西洋时虽然带了不少兵力,然而如果将其运用到大规模作战,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其次,只是为了锻炼士兵,完全不需要走到那么远的地方,只需要在近海处便可以起到锻炼的效果,而不是要深入印度洋,那完全是浪费。

两种政治猜想

不管对于什么事件,相对于军事猜想,政治猜想往往都比军事猜想更有趣,在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是也同样如此。第一种政治猜想为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海是为了寻找自己逃跑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这也是清朝编写的史书《明史》中记载的。

根据民间说法,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之后坐船逃离了中国,不知去向何处,而作为谋反者的朱棣,很有可能会抓住朱允炆,不论是杀死他或是囚禁,但一定要将其控制住,防止其动摇自己统治。

但是话又说回来,朱棣和朱允炆,二者都是太祖朱元璋的血亲,一个是儿子一个孙子,朱允炆在任时间也并不长,朝中大概率也不会出现多少坚定的建文派,所以即使朱允炆过后回到大明,也无法对朱棣的统治造成什么影响。

并且朱棣作为一个能靠谋反来夺得皇位的君主,其才智必然远远超过常人,定然不会将民间传闻当作指引,或许他会派人根据民间所说出海寻找朱允炆,但一定不会是如此大的规模。所以虽然是《明史》中记载的,但却不能完全信以为真,在清朝编写的《明史》一书中,存在很多对明朝的恶意诋毁,贬低了许多明朝的君主。

第二种政治猜想为朱棣为了防止内乱,让郑和将南方精锐给带了出去。对照时间不难发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正好是朱棣北伐的时间,作为一个靠夺权坐上皇位的皇帝,他会比常人更加多疑,毕竟他可以,他就要小心别人也行,在其北伐期间,大部分精力都转移到了北部,而为了防止南部叛乱,命令郑和将南部精锐带走,待处理好北方战事后后来。

但这种猜想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证据,可以说是属于纯猜想,认可的人并不多。

第一手史料的出世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史料分为三种,其中最具说服力的就是当朝出土的实物史料,这类物品大多记录着最真实的历史资料,属于历史研究上的瑰宝,又被称为会讲话的史料。

二十世纪初,欧洲兴起打捞沉船的活动,沉船上大多有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有人捞上了不少金银珠宝,借此发了大财。

某一天英国的一家沉船打捞公司在印度洋水域打捞上了一块石碑,石碑不仅造型精美,上面还篆刻着不少文字,该公司表示其一定是很贵重的东西,便将其收下。在专业的清理和技术甄别之后发现,石碑上刻有三种语言,中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其中大体记载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石碑上的记载几乎推翻了之前的所有猜想,上面说,郑和的船队每到一个没有被发现的地方,便会对当地的土著居民赏赐大量的财宝,绫罗绸缎等,但需要当地承认明朝天朝上国的地位,奉大明为宗主国,并且还帮助新收的“藩国”平定内乱,打击外敌等,加强其对大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实不难理解,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历代有才智的君主的共同认知,距离较远的地方哪怕不能直接纳入版图,也要建立起上下级关系,这对一个君主来说是无上的荣耀,并且中国天朝上国的思想一直便有,根深蒂固,所以朱棣的行为并不在人意料之外。

并且也不是朱棣一人这样,早在南北朝时期朝鲜就作为我国的附属国存在,每年向我国进贡,而我国会在其遭受侵害时伸出援手。当然,为了彰显我国强大的国力,我国回馈给其的财宝价值远大于其供奉的宝物。

尾声

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航海史的一大壮举,扩大了明朝的政治经济辐射范围,提高了大明在附近国家的威严,也为后世远洋航行奠定了基础。虽然其中还有许多没有搞清楚的疑点,但此行为无疑为大明乃至现代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但自郑和七下西洋到鸦片战争之前,我国没有继续发展海上航行,没能抓住掠夺原始积累的机遇,最后更是选择了闭关锁国,隔绝与外界的联系,当然被长久的天朝上国思想禁锢的明清,哪怕跟上新航路开辟的脚步,可能也不会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一样的选择。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