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首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在广西南宁落幕。本届学青会共设39个大项、51个分项、805个小项,超2万名运动员参赛。公开组比赛,北京市代表团派出共计872人,参加32个大项的角逐;校园组比赛,北京市代表团共有684人,参加全部10个大项的比赛。
规则
学青会设两组别,三大名将来自校园组
首届学青会由原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全国青年运动会合并而成,是全国最高水平的综合性青年运动会。其中,全国学生运动会由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合并而来,而全国青年运动会前身则是全国城市运动会,为了更好地与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接轨,于2013年正式更名。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改称全国学生运动会。
本届学青会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作为体教融合背景下,首次合并举办的重大综合性体育赛事,设置了校园组和公开组两个组别。校园组以省为参赛单位,分为大学组和中学组,公开组以城市为参赛单位。
学青会赛场上,不乏名将的身影。亚运冠军林雨薇、葛曼棋领衔的上海队,夺得大学乙组女子4×100米接力冠军。代表北京队出战的吴艳妮,摘得大学乙组女子100米栏金牌。国家队队员也能参加学青会校园组比赛?答案是肯定的。像林雨薇和葛曼棋都是华东师范大学在校学生,而吴艳妮也在北京体育大学读书。身为大学生的她们,完全符合参赛要求。
特色
健美操比赛进校园组,公开组对标奥运会
本届学青会共设39个大项、51个分项、805个小项。其中,校园组设10个大项、370个小项,公开组设37个大项、435个小项。
校园组设置的10个大项包括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和毽球,项目设置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日常,选择的都是在校园内普及程度较高,且便于开展的运动。公开组设置射击、射箭、自行车等37个大项,比赛项目对标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
另外,大赛期间,组委会成功举办了学青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为期两天的会议以“服务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青少年和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织了两个大会论坛以及3个平行论坛,以及121场大会报告和学术交流。经各省级教育、体育部门审核推荐,共收到论文2423篇,评选出获奖论文928篇。闭幕式上,就加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发出的《南宁共识》,引起了热烈反响。
亮点
学青会破多项纪录,北京小将成绩喜人
11月15日,学青会闭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赛事整体情况做了总结。公开组方面,69个代表团中,共有54个代表团获得金牌,64个代表团获得奖牌,所有代表团都获得了前8名的成绩。校园组方面,34个代表团中,有30个代表团获得金牌,全部代表团均获得了奖牌。
首届学青会共有6人23次超11项世界青年纪录,1人次平世界纪录,2人1队3次超3项亚洲纪录,1人1队8次超2项亚洲青年纪录。此外,射击、举重、田径等项目还诞生了一批全国纪录、全国青年纪录和全国少年纪录。
11月15日是学青会最后一个比赛日,北京市东城区队的张思涵获女子长拳、剑术全能项目金牌,为北京代表团的学青会之旅画上圆满句号。学青会对北京市体育后备人才进行了一次大检阅,北京市选派东城区代表团和朝阳区代表团,参加公开组32个大项、38个分项的比赛。最终,29个大项、33个分项的584名运动员晋级决赛,共获得11金、19银、19铜,北京代表团获得了学青会组委会授予的体育道德风尚奖。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