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国参观俄潜艇,对方却提出 “六不”条件,并开价10亿美元

1993年我国参观俄潜艇,对方却提出 “六不”条件,并开价10亿美元

00:00
14:58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90年代,基洛级潜艇的引进,成为中国海军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时,中国海军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水下威胁。

而与此同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亟需资金缓解其困境。

按理来说,这正是中俄军事合作的大好局面。

可是在这次引进的过程中却仍是出现了诸多问题,使整个项目进展艰难。

合作背景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值冷战高峰,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和军事格局都在发生变化,给国际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一些欧美国家之间产生了一些武器装备的合作。

然而与西方的“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

到了90年代初,东南沿海地区的紧张局势逐渐升高。

同时由于政治因素,西方国家再次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这导致与西方的合作逐渐中断。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下威胁和严峻的军事技术挑战,急需弥补装备空白。

可是,刚刚建造完的091型核潜艇性能并不理想,数量也十分有限。

而大量的035型常规潜艇难以胜任重要任务,新型的039型常规潜艇又还没有成功研制出来。

与此同时,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他们的国防工业几乎陷入了停滞,急需资金来缓解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困境。

于是,在这样一个中俄军事合作的大好局面下,中国海军决定引进俄罗斯“基洛”级常规潜艇。

1974年,苏联红宝石设计局开始了一项新一代常规潜艇的设计工作,即877型潜艇。

1980年,阿穆尔共青城造船厂开始建造编号451的潜艇,该潜艇被命名为B-248号,并在同一年完成建造投入服役。

在随后的一年,美国首次拍摄到了B-248号潜艇,将其命名为“基洛”。

“基洛”在军事界得到了广泛关注。

与以往的苏式常规潜艇相比,“基洛”级潜艇在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这些潜艇采用了双壳体结构,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其储备浮力高达32%,最大潜深可达400米,装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能够发射多种型号的鱼雷。

这使得潜艇能够应对不同的海战任务,包括反潜作战和反舰作战。

潜艇采用压缩气体式发射鱼雷,配备快速装雷设备。

这意味着潜艇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射多枚鱼雷,六枚鱼雷可以在15秒内发射完毕。

潜艇还装备了防空导弹系统,包括一部防空导弹发射架,搭载6枚全天候、中近程SA-N-8型防空导弹。

这种导弹使用红外制导头,具备作战距离在600到6000米之间,可用于自卫和对抗敌方的舰载和飞行器威胁。

总体来看,“基洛”级潜艇的性能是相当出色的,其中静音效果尤其引人注目。

静音性能对于潜艇在水下活动中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增强“基洛”级潜艇的静音性能,设计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使得“基洛”级潜艇,成为当时世界上静音效果最好的常规潜艇之一,甚至被称为“海底黑洞”。

初次考察

90年代初,中俄两国开展了一系列,引进武器装备和技术转让方面的军事合作。

为了有效推进这一合作,两国共同成立了混合委员会,涵盖外交、经济、军工和军队的主管,定期召开会议以确定合作项目的方向和计划。

中国还专门设立了专项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引进工作。

在合作的过程中,中俄两国派遣了大量专家前往对方国家进行考察,探讨技术合作、装备引进等事宜。

其中,中苏首个引进项目是苏-27战斗机,这个项目为中俄合作的开端,成为两国合作关系中的重要一步。

1991年,海军的合作也紧随其后。

中国海军派遣了一个70多人的高级考察团前往俄罗斯,到莫斯科、圣彼得堡和下诺夫哥罗德等地的俄罗斯海军研究机构和工厂,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考察活动。

这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研究“基洛”级潜艇、猎豹级轻型护卫舰以及舰载武器等相关情况。

然而此时的俄罗斯正处在困境之中,国防工业几乎停滞。

圣彼得堡造船厂杂草丛生,空无一人,当初热闹的车间工厂,如今却荒凉到无法开工。

部队的领导也是首次前往俄罗斯考察潜艇,对工厂的衰败状况感到十分吃惊。

第一次看到潜艇时,他内心也充满了疑问。

他难以理解这潜艇究竟有何先进之处,傻大黑粗,看起来十分笨重,还不如国内研发的潜艇精致。

实际上决定引进装备,一方面是考虑到东南沿海的问题,急需弥补装备空白,提高海军实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装备,来学习、吸收,提高自己的水平。

尽管俄罗斯的潜艇研制时间较早,但其中仍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尚未掌握、难以实现的。

在苏联解体之前,国防工业领域的投入是巨大的。

比如,“基洛”级潜艇的降噪技术,不仅经过理论分析和计算,还经过大量实验验证。

研发减震浮筏、安装各种设备,然后投入实验室中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复测试,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甚至舰上的模型也按一比一的比例制作,在疲劳试验机上24小时不停加载,通过十几万次加载来检测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包括舰艇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不仅有理论分析,还进行了科学实验。

从频谱的划分开始,经过细致的工作,确保了如此多的天线和雷达设备,能够同时运作而互不干扰。

这些工作对于确保装备的性能和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而我国在当时的情况下,难以达到这些高水平的要求。

好在俄方的工作人员除了一些保密内容外,对中方提出的技术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解答。

通过实地考察和与俄罗斯专家、工程师的交流,中国海军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装备的性能、技术特点和制造工艺。

艰难谈判

1993年,关于引进“基洛”级潜艇的首次谈判开始。

然而由于中俄两国在行事和沟通方式上存在差异,这场谈判的过程异常艰辛。

尽管当时苏联已经解体,但俄罗斯在谈判中仍然残存着“大国沙文主义”的味道,一副大哥对待小弟的态度。

甚至还有人把这场平等互利的交易,当做是对中方的“援助”,就像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在许多领域对华支援一样。

可是此时中俄双方的地位已经趋向平等,这种态度显然不再适合双方平等地沟通。

与此同时,中方的沟通方式也让俄罗斯人难以接受。

相比于俄罗斯的直截了当,中方倾向于委婉的表达方式,喜欢拐弯抹角地表达观点。

有时也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更喜欢直奔主题的俄方感到困惑不解。

截然不同的沟通方式,使得双方在谈判过程中,产生了困难和误解。

俄方认为中国方面的表达不够明确,而中方则觉得俄方的交流方式过于强硬。

在潜艇采购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

起初俄方一直在推销的是基洛级877型潜艇,然而中方在得知636型潜艇更为先进后,就改变了采购目标。

这让俄罗斯方面颇为为难,因为由于当时国家的财政问题,俄罗斯海军都尚未装备这款最先进的潜艇。

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到中国,让中国的海军先他们一步装备上636潜艇,这让他们很不愉快。

因为这些原因,在首轮会谈后,中方多次要求,俄方却一直没能提供满足要求的技术规格书。

他们最初提供的技术规格书内容过于简单,仅涵盖了一些总体概况指标,与中方的要求相去甚远,显得有些傲慢敷衍。

一份详尽的技术规格书,对于确保双方在合作中达成准确的共识和明确的合作细节,至关重要。

面对这种情况,中方不得不强调双方合作的商业本质,坚决地表明中俄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的贸易原则。

双方在合作中保持着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而不是单向的援助关系。

好在中俄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而且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也相对较高。

所以尽管谈判过程中出现了磕碰和障碍,但谈判一直都朝着积极的方向推进。

“六不”条件

1993年6月,中国海军第二批考察团前往俄罗斯,专程考察基洛级877型和636型潜艇。

由于当时636型潜艇还不能登艇参观,中国海军代表团便提出,希望可以参观俄罗斯海军现役的877型潜艇。

然而俄方似乎并不太愿意配合,导致具体的参观计划拖延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给出安排。

毕竟海军潜艇在技术和性能方面,涉及很多机密内容,不能轻易允许别国代表进入内部参观。

但考虑到中国海军是他们的重要客户,俄方在经过一段时间考虑后,还是同意了参观的要求。

不过,考虑到技术保密和安全的因素,他们在同意之际还提出了 “六不”的条件:

参观派员人数“不能超过两人”,两位代表在潜艇内“不能互相讨论”,参观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参观时“不能带翻译”,参观时“不能记录”,参观时“不能提问”。

条件有些苛刻,但中方还是答应了。毕竟,这次的参观是非常有意义的。

俄方出口的潜艇,想必在性能方面会有所保留,而此次参观的目的,就是尽量发现“差距”。

不出所料,中方一位技术人员敏锐地察觉到,俄方可能存在一款新型号的鱼雷。

这是基洛级潜艇配套的鱼雷,但从始至终,俄方都没有展示过。

虽然这样的“隐瞒”完全可以理解,但中方还是希望这个配套的鱼雷,也能加入出售之列。

在向俄方求证后,他们从最初的否认到后来的承认但不同意出口,似乎一直在犹豫不决。

可当时俄罗斯的经济也颇为艰难,那家鱼雷厂所在城市的经济也需要发展。

而军工企业作为支柱,能否持续运作对于经济和军事发展都具有关键意义。

在种种考量下,俄方终于还是做出了出售这款鱼雷的决定。

然而就在俄方代表团长接到高层通知,决定正式出售鱼雷时,他的一些下属却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并不知道这样的决定出自于高层。

其中一位职员在公开场合与团长发生了争吵,甚至打电话给政府高层表达异议。

在合同签署后的欢送宴上,俄方那位代表团长单独找到了中方的同志敬酒。

这位俄罗斯汉子一向刚强,此刻却眼圈泛着泪花,可见他此刻的心情多么复杂。

涉及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决策,从来不会单纯地基于军事规划,还有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战略考量。

因此也可以想见,在这样重大的抉择背后,俄罗斯政府和军工企业所承受的压力。

尤其此时,是这个国家最为艰难的时期。

这一次的谈判虽然困难重重,阻碍颇多,但还是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1994年7月底,价值十亿美元的四艘基洛级潜艇采购合同,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署。

根据合同,中国将引进两艘877型潜艇和两艘636型潜艇,以及这些潜艇所需的配套设施。

同时,最终签署的合同金额,也比预算预期低了十几个百分点,为国家节省了数千万美元的资金。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装备基洛级636型潜艇的国家,而一度陷入荒废的圣彼得堡造船厂,也因中国的采购重新振作起来。

在整个谈判采购的过程中,既有斤斤计较的无奈,也有棋逢对手的乐趣,而遇到更多的还是朋友。

在舰艇的交付仪式上,一位圣彼得堡市政府的高级官员,发表了深情的感言:“感谢中国朋友,你们不仅仅是救了一个船厂,更是挽救了半个圣彼得堡。”

参考资料

[1]俄罗斯海军深蓝之路[J].军事文摘,2018

[2]购进基洛级潜艇对中国海军的影响[J].舰载武器. 2004

[2]“基洛”级潜艇深层探秘[J].当代海军. 2005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