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邓公一次罕见发怒,为中国换来上亿大学生,到底怎么回事

1977年,邓公一次罕见发怒,为中国换来上亿大学生,到底怎么回事

00:00
15:46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邓公一次罕见发怒,竟为中国换来上亿大学生。

上世纪70年代,全北京只有两成学生有初中文化,邓公打算恢复高考,为新中国培养更多人才。

为此,邓公特地开展了一场教育座谈会,可请柬送到各大教育家手里,不是遭到拒绝,就是被扔进垃圾桶,会议期间还有人公然反对邓公。

邓公当场大怒,怒批10个大字,这句话竟为中国换来了上亿大学生。

邓公究竟说了什么?各大教育家又为何反对高考?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1977年邓公发怒背后的真相。

教育困境

1952年,新中国开始正式招生考试,高考不过才持续了14年,就遭到废除。

制度被废,国家又不能没有人才,1971年,教育部作出决定,只要是上过初中的,或者是有两年劳动经验的工农兵,都能通过层层选拔被录取。

此举虽然为中国带来了不少学生,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

普通学生根本接触不到招生渠道,其中一部分人才则被埋没;能被推荐去选拔的,则是一些有名气的家庭,生源地便被固定在了大家庭里。

就算学生被推荐录取,也不代表着教育工作能顺利开展,生源有的是初中水平,有的只接受过部队再教育,知识水平差距实在太大,老师教出来的效果也有高低之分。

到了1972年,北京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教育问题。

整个北京共有11所高校,前来入学的新生,只有两成人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上过初中的新生,也不到7成,剩下的两成,全部都是小学文化。

北京的教育情况尚且如此糟糕,更别说其他城市或者小县城。

面对种种困境,一些教育家试图调整现状,但现实却是十年动荡,各大知识分子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机会整改教育。

1976年,毛主席病逝,这无疑让新中国更加陷入慌乱中。

直到1977年邓公复出,中国教育才迎来了一丝希望。

邓公刚复出便在大会上表示:

中国在科技、教育方面,已经落后了发达国家20多年。

要想追赶上去,就必须培养新的人才。

邓公再三强调,可命令传下去,却击不起任何波澜。

一方面,各大教育工作者不予理会,另一方面,邓公的处境也遭到质疑。

有人怀疑邓公的能力不足以带领新中国,也有人故意刁难邓公,拿毛主席的功绩和邓公对比。

邓公一边处理各种舆论,一边继承主席遗愿,力求为中国培养新型人才。

既然教育家不肯配合,邓公便选择主动拜访。

1977年8月初,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科学院副院长方毅同时收到消息,邓公将和他们面谈教育改革一事。

这次面谈,二人足足等了十年之久,本以为没人重视新中国的教育,没想到邓公却主动找到两人商量,这让两人感动不已,当即便表示配合。

面谈进行得相当顺利,邓公当场便决定,在8月4日召开一场全国性的教育座谈会,邀请30多位教育专家前来商讨。

其中年纪最大的,是82岁的小麦育种专家——金善宝,年纪最小的是31岁的化学家温元凯。

要说最特殊的,还是两名数学家:

陈景润和苏步青。

陈景润

两人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我国教育界举足轻重,为了邀请两人参会,邓公提前派出助理,分别送了两张请柬过去。

可谁也没想到,一向平和的陈景润却直接拒绝参会,苏步青院士更是将请柬扔进垃圾桶。

两人的拒绝,为邓公施加了不少压力,邓公要如何召开这场大会?两位教育学家又为何不给邓公面子?

邓公受阻

当邓公助理找到数学家陈景润时,他丝毫没有搭理,也没有收下邓公的请柬。

在破旧的老房子里,陈景润埋头苦算数学题,不管助理如何劝说,陈景润始终不闻不问,至于邓公的座谈会,也被他抛之脑后。

长时间在脏乱差的房子里算题,最后陈景润还引发炎症,住进了医院,就算是卧病在床,他也不愿意配合邓公。

苏步青

不仅陈景润如此,另一位74岁的数学家苏步青,态度也十分强硬。

苏步青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新中国成立前,他便进入中央研究院工作,后来更是当上了复旦大学校长。

苏步青是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创始人,别名“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为了请动这座大山,邓公助理毕恭毕敬,可苏步青和陈景润一样,对助理充耳不闻。

助理只好解释,表明北京方面诚邀他前去参会。

苏步青听完更加生气,直接抢过请柬,一把便扔进了垃圾桶。

助理还想解释,苏步青直接打断他,并反问:

我现在只需要学生,你是我的学生吗?既然不是,那我为什么要收下你的请柬?

一边说,苏步青还想把助理撵出去,无奈之下,助理只好表示这是邓公老人家的意思,特地派他来请苏步青出山。

听到邓公的名字,苏步青情绪激动起来,他愣了一会,随后从垃圾桶里捡起了请柬。

以往北京开会,对苏步青等知识分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包括10年之中,苏步青、陈景润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

平时搞研究的实验室被查封,手下的研究员也被驱赶,苏步青在复旦大学当教授时,曾有十几位科研人才追随,人称“十八罗汉”。

在几年浩劫中,十八罗汉四处流落,苏步青曾经的科研辉煌,也不复存在。

多年心血付之东流,知识分子遭受打压,正因为处境艰难,苏步青、陈景润才对北京方面不信任,听到北京开会,他们第一反应才会是拒绝。

如今苏步青打开请柬,里面是邓公诚挚的邀约,这场会议并不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

邓公如此用心,苏步青十分感动,当即便同意赴约。

8月4日,教育大会正式展开,73岁的邓公提前到场,和以往统一发言不同的是,邓公给了两天自由发言时间。

一开始,各位教育学家并不敢畅所欲言,生怕说错话遭到针对,在邓公多次鼓励下,众人才说出自己的见解。

新中国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学校太少,二是知识分子稀缺,三是知识分子学成之后,就业也是一大难题。

从生源到教材,再到办校,处处都存在难题。

在诸多难题中,最为紧要的就是人才少。

苏步青主动提出,自己手下曾有十八罗汉,如果能找回他们,将对新中国的培养大有帮助。

邓公没有丝毫犹豫,当场便下令:

10天内务必寻找到十八罗汉,并将他们调回原本所在岗位。

在教育问题上大刀阔斧搞改革的,邓公还是头一个,看着雷厉风行的邓公,苏步青早已老泪纵横。

邓公还表示,自己将主要分管教育科技,虽然他不懂什么教材、什么育人,但他能给教育部放空炮,让其他部门看到教育改革的决心,这就是他对教育改革的最大鼓励。

座谈足足持续了5天时间,谈论到最后,邓公提出了最关键的一点:

恢复高考。

要在短时间内培养人才,只有自主招生一条路可走,为了刺激广大考生参加,邓公特意批准:

无论身份地位,无论男女老少,不限年龄不限单位,只要想考,都能参加高考。

座谈进行到尾声时,邓公还质疑起了以往的旧方针:

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有工作的人想高考,就必须获得单位领导批准,一旦领导刻意刁难,他就无法参与考试,这是一大漏洞。

邓公特别表示,无需单位审批,所有人都能参加高考。

邓公话音刚落,便遭到了部分人反对,他们认为邓公打乱了规矩,恢复高考是不合适的。

此举引得邓公罕见发怒,当场便怒怼了10个大字。

邓公究竟说了什么?恢复高考又能否成功进行?

罕见大怒

1977年,邓公在会上遭人否决,当场怒怼10个字,竟为中国带来上亿大学生。

1977年9月19日,恢复高考已经被决定下来,可仍然有人不服气,他们在二次会议上反对邓公,扬言参加高考必须获得单位审批。

这是一种老规矩式的旧思想,会大大影响我国人才选拔。

邓公没有客气,直接怒怼了一句话:

赞成就干!不赞成就改行!

一锤定音,邓公一句话怼服了众人,恢复高考最后一道阻碍终于被扫清。

政策一出,全国青年为之一震,一时间,各大书店人满为患,整个教育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为了尽快实施下去,邓公还多次加急高考时间,破天荒地将考试时间定在了年底。

以往高考都在次年夏季,如今提前到冬季,也就是说,留着各位考生的时间不到3个月,

1977年10月底,新华书店的资料书已经被抢购一空,有人为了买资料,甚至晚上就睡在书店,敢在进货的第一时间前来购买。

取消年龄限制后,考生踏破了书店门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有一些考生并未买到资料,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高考激情,买不到书就借,借不到就手动抄写。

1977年12月,这是中国唯一一次在冬天进行的高考,总共有570多万学生参考高考。

570万还只是实际数据,1977年高考时间仓促,许多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担心自己考不上,便没有报考,否则报考人数可能将近600万。

在紧张的时间下开展高考,期间也会发生不少意外,其中有一张试卷的作文便被打上了零分。

阅卷部的意见是,论文笔作文算得上是满分,但内容上却有些作风不端,再三斟酌后,阅卷老师只好给出零分,并上报教育部。

消息传到邓公耳朵里,他先是不可置信,阅览完作文后,邓公气不打一处来,所谓的作风不端,其实是考生写的内容太激进,用旧思想去评判,它就只能打零分。

邓公不仅要恢复高考,还要肃清旧思想,他当场便批复下去:

重新阅卷!

在邓公亲自监督下,作文被重新打分,只可惜,一来二去耽误时间太多,等到新分数下去时,考生已经错过了北大的统招时间,他只能去到一所专科学校。

这或许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大遗憾。

零分作风让人痛惜,但当年的录取比例却让人倍感欣慰。

570多万人参考,就有27万人被录取,录取比超过了4%,到了1978年,报考人数来到了610万,总录取人数已经达到40万之多,录取比例是6.59%。

仅仅是恢复高考后的两年中,就有1000多万考生报考,其数量远超世界各国。

在这批考生中,萌生了大量高级知识分子,通过高考他们得以进入各大领域,有的进入高校担任教授、有的则下到县城传播知识、还有人进入军工部门,用所学知识为祖国效力。

直到今天,高考也是普通人更改命运的最佳途径,正因为有邓公当年力排众议,不同家境、不同经历的学生才能共同报考,从而进入大学深造。

如今我国已有上亿大学生,录取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0%,对比1978年的录取率,已经翻了两倍。

我国国民素质越来越高,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攀升,而这些,全都少不了邓公的功劳,也少不了各大教育工作者的付出。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