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麦克阿瑟听闻印度对中国开战,一番评论十分中肯

1962年,麦克阿瑟听闻印度对中国开战,一番评论十分中肯

00:00
14:46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忽然下达命令,要求军队对中国发动攻击。

而中国也迅速做出了军事上的回应,这次事件,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但是,这场战争在后世被提起的时候,却往往没有其他战争的基调那么严肃。由于印度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以至于整场战争蒙上了一层喜剧的色彩。

尼赫鲁

得寸进尺

印度对于中国的军事行动,当时不仅惊动了整个亚洲,远在大洋彼岸的麦克阿瑟也得知了消息。

当时,麦克阿瑟对印度做了一句直白且精准的评价:“我不清楚尼赫鲁到底怎么回事,他居然敢向中国陆军发起进攻。只有一种可能,他的脑子出现严重的问题!”

要知道,麦克阿瑟这句话可是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当着许多人的面说出来的。

作为美国的热点人物,麦克阿瑟这番话毫不意外的登上了国际新闻的头条,更毫不意外的传到了印度人的耳中。

麦克阿瑟

当时,战争刚开了个头,所以,印度国内对这番话的反应是愤怒加批判。

当时的印度,已经敢和中国爆发军事冲突了,可见傲慢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

麦克阿瑟这样一个淡出政坛多年的军官,自然就更不被印度人放在眼里。

不少印度人对着报纸大加嘲讽,并一心期盼着印度军队在前线获得胜利,狠狠地打麦克阿瑟的脸。

当然,几天之后,这些印度人就笑不出来了。因为,双方打了几仗之后,印度人意识到麦克阿瑟的话说对了,印度这点实力去和中国陆军打仗,不是疯了,能是什么原因?

关于印度和中国之间这场猝不及防的战争,其实要追溯到印度的殖民时代。

可以说,是英国人埋下了战争的种子。

英国占领印度期间,他们以印度为根据地,不断的侵占中国的领土。

当时,从西藏到新疆都深受其害。

后来这两大地区出现的一些疆独、藏独分子,也都和英国政府有所勾连。

1914年,中国动乱之际,英国趁火打劫,直接找到了当时的西藏统治者谈判,划定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将9平方公里的土地非法割让给印度。

这条线,中国政府是不承认的。但是,印度独立之后却死死的抓住英国人当年划定的疆界线不放,非要中国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

而且,在遭到中国的拒绝之后,印度开始在边境线上煽风点火。

一方面大力的支持藏独、疆独分子分裂中国,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招兵买马,在边境线上囤积重兵,意图掀起战火,以武力的方式非法夺取我国领土。

英国当然也在背后推波助澜,中国的混乱正是过去的西方殖民者想要看到的。

在多方势力的加持之下,西藏的藏独分子一度十分猖獗,并且在西藏多次制造叛乱。

不过,1959年,新中国政府以强硬的态度平息了西藏的叛乱,粉碎了印度等国家的阴谋。

可是,一计不成之后,印度方面更加恼羞成怒,尼赫鲁直接放任军队在边境烧杀抢掠,伤及无辜,对于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以周总理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们,正在极力推动第三世界的和平对话,希望能够以此反抗来自西方世界的压迫。

然而,印度却偏偏要成为这个反叛者,他们对曾经的殖民者卑躬屈膝,对于和自己同属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却心生歹念。

周总理

胡作非为

当时的中国,外交环境并不乐观,西方国家对我们百般孤立,和苏联的关系也渐渐从蜜月期走入了僵持期。

因此,当时我们必须要维护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所以,虽然印度频频挑衅,但中国始终不愿意武力回应,而是希望能够和印度在谈判桌上解决这个问题。

周总理希望尼赫鲁能够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考虑,如果中印之间关系彻底破裂,那么,最终受苦的依然是平民百姓。

但尼赫鲁显然不这样想,他把中国此前的客气当成了一种妥协。所以,在后来的书信之中,尼赫鲁直接狮子大开口,要求周总理承认印度对于西藏某些地区的控制权。

更令人惊愕的是,尼赫鲁还在不知不觉之间,搭上了赫鲁晓夫这条线。

由于苏联和中国的关系急剧恶化,所以,赫鲁晓夫想要在亚洲扶持一个新势力。

在这种心态下,赫鲁晓夫开始不断的援助越南、印度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希望能够逐步的瓦解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虽然苏联始终看不上印度,不过在赫鲁晓夫看来,只要能够打压中国的,就可以暂时为苏联所用。

赫鲁晓夫也很明白尼赫鲁最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1959年底,赫鲁晓夫在会见新中国一众领导人的时候,便公然提出:“一切都是中国人做错了,你们不应该放跑达赖喇嘛,更不应该擅自与印度军队交火,这才导致尼赫鲁想要使用武力。”

随即,赫鲁晓夫假惺惺的做出一副调停者的姿态,他对毛主席说:完全可以放弃一部分领土,交给印度来管理,这样可以平息两国之间的矛盾。

赫鲁晓夫

但是,毛主席很明白,这是苏联在利用霸权主义威胁中国。

如果今日妥协,那么,今后土地换尊严的事情只会多不会少。

所以,毛主席当场便断然拒绝了赫鲁晓夫的要求。

赫鲁晓夫没料到中国如此直接,当场拂袖而去。

尼赫鲁的算盘又一次落了空,可是,他这个人是永远不会死心的。

边境线上,印度的军队依然在找麻烦,毛主席和周总理甚为担忧。不过,当时所有人依旧认为,这样的冲突会被控制在小范围之内,而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毕竟,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无论我们和印度在边境线的问题上闹得有多难看,但终归还是同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有外交上的需求。

再说,从实力上而言,印度再过20年,也未必赶得上中国,尼赫鲁就算再疯狂,也不至于干出蚍蜉撼树这样的蠢事吧?

的确,50年代,尼赫鲁只敢在边境线上做一些小动作,他自己也并非不明白战争的代价。

但到了60年代,尼赫鲁却突然如同吃错了药一样,决心用大规模战争来解决问题了。

夜郎自大

尼赫鲁的态度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是因为他对中国和印度的实力,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产生了误判。

无论什么年代,中国人民想到印度,第一反应就是落后二字。

印度由于长期的殖民历史,加上独立之后混乱的政治制度,导致他们的发展空间十分狭窄,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明确的出路。

和中国历来面对的那些强大对手相比,印度确实是比较不值一提的。

但印度自己未必这么想,尤其是60年代,正是印度的心态最为膨胀的一段时间。

甚至,全世界许多国家也在60年代会高看印度一眼。

从表面上来看,印度从建国以来,的确一直在走发展路线,军队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充。

同时,他们在50年代末先后和苏联、美国打好了关系,两个大国由于顾及印度敏感的战略位置,所以都对它采取了比较宽大的政策,甚至不断的扶持印度。

这一切导致印度在60年代出现了一个阶段的虚假繁荣。

而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却正处在一个最艰难的时期。

我们同时得罪了美国与苏联两个大国,国家的对外渠道又相对封闭,看起来,发展空间已经完全被堵死了。

加上印度自建国以来,其实采取过很多军事行动,这些军事行动主要针对印度旁边的一些小国,比如说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等等。

印度的军事实力在中国看来很差,但放在南亚地区,由于其他国家的实力更弱,所以,反而衬托的印度的军事实力异常强大。多年征战之后,印度甚至成为了南亚的一方霸主。

印度对于南亚其他小国所做的,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行为。

而众所周知,中国是不会去主动侵略其他国家的。

建国以来,一直到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的60年代,这几十年间,中国的军队几乎没有主动出击过,打的战争基本都是自卫性质。

所以,在对外展现出的攻击性上,当时的印度要远远高于中国。

所以,在60年代,一些人产生印度可能强于中国的判断,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尼赫鲁

当然,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就会明白,印度强于中国,属于痴人说梦。

但尼赫鲁显然没有认真做研究,他认为,眼前的虚假繁荣是真实的,印度可以在军事上和中国一较高下了。

再说,如果印度侵略中国的行为真的成功,那印度就赚大了,可以彻彻底底的成为整个亚洲的霸主,成为世界认可的强国,曾经眼馋的领土会收入囊中,国际地位会得到空前的提高。

但是,尼赫鲁脑子不清醒,此刻作为旁观者的麦克阿瑟脑子可清醒的很。

虽然他的带兵能力一直为人诟病,但他可是实实在在与中国军队打过仗的。

抗美援朝战争,给麦克阿瑟留下了终生无法磨灭的印象。

抗美援朝发生在50年代,当时中国军队的实力,当然比60年代要更差。

美军武装到牙齿,而我们的战士连基本的御寒棉衣都未必备齐,后勤线被美军破坏的一塌糊涂,人数上不占优势,空军力量约等于零。

在当年这样的实力对比之下,麦克阿瑟认为,自己将打一场必胜的战争。

但事实很快让麦克阿瑟大跌眼镜,中国志愿军在装备上的确不强,可是,在战略战术上却异常先进,在几次战争之后,麦克阿瑟就意识到,自己遇上了一个恐怖的对手。

自作自受

麦克阿瑟在遇见中国志愿军之前,还曾经放出豪言壮语,说可以在圣诞节之前结束这场战争。

结果,中国志愿军一来,美军被打的阵脚大乱,死伤无数。

美国人为他们的侵略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麦克阿瑟本人的军事生涯也几乎交代在了朝鲜战场。

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本来有着竞选总统的野心,可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之中,麦克阿瑟多次决策失误,导致他在国内的威信一落千丈。

美国政府本身就对麦克阿瑟独断专行的作风十分不满,所以,干脆借此机会卸掉了麦克阿瑟的兵权。

麦克阿瑟本来怒气冲冲的要动用核武器,在朝鲜战场上对中国复仇。

可惜,还没找到报复的机会,就被强行召回了美国。

随后,他渐渐淡出政坛。

过了几年,他的头脑慢慢冷静下来,开始重新复盘这场战争,才发现解放军的每一步战略都是有条不紊的,美军靠着武器上的优势,就想战胜中国,显然想的太简单了。

麦克阿瑟对中国恨之入骨,可是,他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军队有着强悍的实力。

所以,在麦克阿瑟看来,尼赫鲁对中国发动战争完全是自杀行为。

印度的军队发展水平不过如此,可能还赶不上50年代的美军,当年的美国人尚且赢不了,今天的印度,简直是上去白白送死。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结果是,中国方面牺牲722人,负伤697人,印度方面4885人死亡,3968人被俘,双方的伤亡数字十分悬殊。

更让印度人无法接受的是,他们本来叫嚣着要占领西藏。

然而,由于印军过于不堪一击,他们非但没有进入西藏,反而我军一路打到了印度达旺地区。

这一战,中国解放军捍卫了国家尊严,印度的大国梦则就此破碎。

全世界由此发现,六十年代印度繁荣的表象之下,依然是一个脆弱不堪的国家。

当然,印度依然是一个不省心的邻居,边疆之地从未平静。

今日的中国,仍需要加强警惕。

参考资料: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

张小康《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一百问》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zqd_7u紫氣東來

    怎麼總有重復的段子出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