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娱乐化的短视频,人们也不妨进行一场严肃化的思考,这或许也是这些“考古吃播”视频爆火最有价值的意义
“中国人2000年前就撸串了;油条跟奸臣秦桧有关……”从考上北大算起,南京大学教授张良仁干了36年考古,发现考古仍是“冷门专业”。于是他开设了短视频账号,用“吃播”的形式讲解考古知识。没想到却在网络上火了,视频的播放量达到了百万上下,也带火了“考古”这个冷门专业。
张良仁无疑是个非常“硬核”的考古学者,他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据他自己介绍,自己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史前考古,曾主持甘肃张掖黑水国遗址的发掘,目前主持中俄和中伊合作考古项目,这些都显示出他的专业能力十分突出。
但他却选择了一条通俗、科普的道路,相信他的目的也是希望让考古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接受。当然,如今他应该也并不孤单,有很多文史学者其实都选择了拥抱了互联网,纷纷开设了社交平台账号,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传播成绩,张良仁只是新近加入的一位。
仅仅是“吃播”,再介绍一些考古知识——大众的、并不算深奥的知识,就获得了可观的流量,这或许也提醒我们应当重新评估“冷门”的涵义:考古、历史云云,恐怕并不“冷门”,它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读者也有相当的兴趣,他们并不缺乏流量,甚至已经成了当今短视频市场里的热门分类。而仔细想想,相比于能源化学、高分子物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这些专业,考古的大众认知度其实要高多了。
所以,人们也不妨更深一层地去看待“冷门专业”:在社会认知层面,他们其实很“热”;但他们的“冷”,主要是报考人数不多、对口工作难找、专业前景不明朗等问题。这种“冷热不均”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人们并不缺乏兴趣的专业,为什么在职业选择的时候却变冷了呢?
不妨回忆一下,2022年9月,“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曾登上热搜。在考编、考公大热的环境下,带有编制的考古所岗位却“零应聘”,这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当时多位受访者提到,敦煌偏僻的地理位置、严格的招聘和工作要求、较低的薪资待遇等因素,让很多应聘者望而却步。
这种新闻显然更值得和“网红学者”比照着阅读。短视频可以迅速爆火,但考古行业面临的严肃问题却并不容易解决。其实也早有行业人士指出,考古行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培养时间长、专业要求高、经费支持不足、工作环境恶劣、就业渠道单一等问题,而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专业遇“冷”——无人报考。
这也给考古工作带来了掣肘。《文物调研》曾发布文章《关于当前我国考古工作面临的编制与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其中提到,若以国土面积计算,每名考古人员需要承担4571.4平方公里的考古勘探与发掘任务,人才短板非常明显。
现如今张良仁等考古学者爆火,人们也更应当正视尴尬的现实:一边“文保热”,一边“考古冷”,这种纠结该如何解决?近些年也有各界人士提出了建议,包括人才培养改革、加大财政、编制投入,对文保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激发商业活力等,这些建议都值得重视。借着娱乐化的短视频,人们也不妨进行一场严肃化的思考,这或许也是这些“考古吃播”视频爆火最有价值的意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