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盐井天车 成都中学生复刻卤水制盐工艺

手作盐井天车 成都中学生复刻卤水制盐工艺

00:00
03:04

竹棍拼接的天车模型,单向流动的汲卤桶,酒精灯下慢慢凝结的盐粒。11月10日,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实践成果展示活动上,来自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学以致用,利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将四川井盐传统汲卤熬制过程在教室里完美还原,让博物馆研学成为另一个行走的课堂。

博物馆研学 画像砖上找灵感

四川自先秦以来就是井盐的重要产地之一,四川省博物院的展厅里,一块出土于邛崃市的东汉制盐画像砖,生动展现了汉代蜀地井盐生产的盛况和当时高超的手工业水平:层峦叠嶂的山间,盐井上吊桶高悬,四个人站在架上用辘轳吸卤,其他人则在背柴烧灶。今年10月,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初一年级12班的同学们,就从这块画像砖入手,开启自己的探索之旅。

同学们还原卤水制盐过程

同学们展示汲卤桶原理。

在陈一银、严仲和朱柯宇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分成人文历史团队、工程技术团队、卤水制盐团队,通过查阅专业资料、观看纪录片,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开始展现井盐汲卤熬制全过程。老师们希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探寻古法制盐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四川历史文化底蕴。“古法制盐复原过程中,涉及到人文、历史、地理、力学、化学等学科知识,希望通过实际操作,使得同学们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得到提升。”陈一银说。

同学们还原卤水制盐过程

手造天车模型 感叹古人不易

画像砖中,一个高耸的天车吸引了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初一年级12班朱梓骁的注意。朱梓骁和他的团队为了更好地展现天车的功能,决定用木棍搭建天车模型。“计划搭建时觉得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很难。”搭建使用的木棍长度比计划搭建的天车支柱短,朱梓骁和同学们反复观察天车照片,利用胶带确定位置,再用尼龙绳捆扎,将天车搭建完成。在汲卤桶制作环节,黄永灿同学和他的团队成员最先使用可乐瓶作为“牛舌”部分的单向阀材料,但因为材料自身的弧度原因,导致行动阻力较大使汲卤桶气密性不佳。同学们最终更换成更加平整的材料,并用绳子连接,完美地解决了问题。“想象不到古人在没有那么多材料和现代工具的帮助下,可以制作出那么高大的天车,”完成了天车和汲卤桶的制作,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所折服。成都市教科院综合实践教研员肖惠在成果展示活动中表示,希望孩子们在研学中拓宽视野、用动手操作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在解决问题中培育综合素养。

同学们展示天车模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