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第一讲(11)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

《天道》第一讲(11)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

00:00
11:45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静与阴同德,动与阳同波

知道了我们都是大道的玩偶后,就容易把很多事情放下,觉得自己也没有什么不得了的。生也荣,死也乐,遵循天行。要把这些东西参透,参透你才不顶心窝,才不会这里长包、那里化脓,这不舒服、那不舒服……要知道这些也是物化,是天行。得病有什么不得了,穷困有什么不得了,富贵又有什么不得了,与你没有什么干系的。如果你想拼命守住富贵,就像《道德经》里说的“物壮则老”,就会不吉利啊。明白了这个道理,把这个放下,你就会很舒服了。

道家学说中也谈阴阳,《道德经》里谈阴阳,庄子也谈阴阳,但不像《易经》里面专谈阴阳。我们应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观念和工作方法来料理自身呢?对大道而言,“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刘力红博士的第一位医学老师叫李阳波,这名字大概也是从《庄子》的这篇文章中来的。我们自己要知道自己的阴阳,要知道这个阴阳对自己而言处于什么状态。当然最妙的状态、最高的状态,就是在静的时候与阴同德,动的时候要与阳同波。

我们看“达摩相法”,一个人的眼神,要“明不露”,很光明但不锋芒毕露。另外又要“藏不晦”,要收敛起来,但又不显阴晦。有些人的眼神不藏都阴晦,而有些人的眼神咄咄逼人,这都不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明了的,要把自己露的部分加以收敛,眼神阴晦的,知道自己状态不好,心情不好,最好戴个墨镜把眼睛遮住。有些人眼睛长得不好,太露白了,就戴个墨镜把眼睛遮一下。平时与人打交道,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睛不要睁那么大,不要随时想当美人,把眼睛睁得大大的,那不好。小眼睛其实是很吉祥,很舒服的。像我们飞熊一样,笑起来“一线天”,多吉祥。

在讲《通书》的时候,我讲了“阴之善,阴之恶;阳之善,阳之恶”,过了,它就是恶,不及也是恶,要恰到好处,阴阳二气和谐才好。你们找药王爷调病,他还是调阴阳二气,要调得恰到好处,过不得。中医的绝妙之处就在这里,把阴阳调平。总之,自己静的时候不要过静,要“与阴同德”;动的时候不要过动,要“与阳同波”。

如果弄不好动静之度,那是要走火入魔的。我们说个简单的,与阴同德,阴德是晚上,晚上我们该静,但是现在很多人不守子时,深更半夜了都还在外面鬼混,那你就不能与阴同德。阳是早晨的太阳,太阳出来你就该起床了,但是太阳出来了你才睡觉,那不是搞反了?按道家的修炼来说,“同德同波”就是要调好自己的生物钟。把子午二时守好,白天做白天的事,晚上做晚上的事。另外一个,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脾气、自己的动静阴阳一定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如果把握不住自己心性上的阴阳动静,有时过刚,有时过柔;有时过阴,有时过阳,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带来麻烦,你就不能得乐,你要想得天乐,就必须与阴阳同德同波。你不能同德同波,哪里去找天乐?没有天乐,又哪里能得自在?

 

天怨,人非,物累,鬼责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真正躺在这个天乐里过日子的人,会很舒服的。“无天怨”,你与天同行,奉天承运,老天爷怎么会对你有意见呢?我们也天乐嘛,天冷了就多穿点衣服,天热了就减点衣服。大家聚在一起,过冷过热,实在不行就开点空调。所以“无天怨”,这个“天怨”是指整个外部环境。古人说,别暴殄天物,铺张浪费,残害生命,破坏生态,这都是会招惹天怨的。所以上山敬山神,下水敬龙王,住在哪里都要敬土地公公,表示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别去与天奋斗,这样才不至于招惹天怨。

要想在世间“无人非”是做不到的,但得天乐的人他就做得到。当然,有天乐的人未必就无人非,只不过人家非他,他不非。昨天我和愿炯法师一起背《坛经》里的一段:“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非,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有过。”你不动心,拿成都话来说“说的风吹过,打的贴实货”,管它的,不管!人的是非你要去计较,那你就被别人牵着鼻子跑了。从古到今,你说是非还少吗?我也怕是非,怕就躲嘛。就算你躲了,人家还是要说你的是非,没有办法的。要想无人非,在我们具体的人之中是达不到的。释迦牟尼佛传教时,还有那么多人说他是非,堂兄弟还要下毒药,搞阴谋诡计,要想把老佛爷收拾下去。孔子在世的时候也是好多是非,先秦诸子之间一样好多是非。哪个没有是非?“哪个人前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增广贤文》把这个话是说到位了的。

但是,你不要去着相,不要去管它。海灯法师说:“说就说他的嘛!”正所谓“立身无谤不丈夫”,身为一个大丈夫,肯定有人戳你背脊骨,说你长、说你短,怕哪个说?不怕!所以这个也是“无人非”。你不管人非,不料理人非。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你无所谓,不在意是非,也不刻意回避是非,但也不招惹是非,超然于是非圈子之外。超然于是非圈子之外,还是有人说你是非;你当了神仙,人家还是要说你于天下国家而不顾,自己去逍遥,国家民族的责任你不担当。

所以,从南北朝到唐代,就有人批评佛教是“三破”主义。“入身破身”,以前犯了重罪才剃光头,在春秋战国,剃光头的都是犯了重罪,叫“(kūn)刑”。“入家破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出家,不要父母,不要妻子,不要儿女,你就是破坏家庭。“入国破国”,梁武帝时因崇佛而灭国,北齐把国家财力的一半拿出来供养和尚,你想一下,这怎么行?所以这叫“入国破国”。这是有事实依据的。所以说,你要无人非,是不可能的。堂堂正正,像孔子这样了不得的人物,都要被庄子说他二话,“五四”要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0命”要打倒孔老二,你看有没有人非呢?圣人都免不了人非,何况我们一般的人,那我们如何来料理?如何超然这个之外呢?

不管怎么说,无天怨,无人非,我们还是要具体落实到“无物累”。什么叫“无物累”?我们经常被眼耳鼻舌牵着跑,被七情六欲牵着跑,这些都叫物欲之累。我今天想发财,想升官,酒色财气,我的性格,我的脾气,我的嗜好这些都是被物欲牵累、拖累。我们如何使自己“无物累”?物欲之心就要淡。就要像前面庄子说的一样,做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这么八个字。寂寞是很孤独的,一般人守不住寂寞。当然出家人,和尚以“寂”为极高的境界,修寂静之道。寂静之道对一般人是很痛苦的,每天没有哥们儿弟兄过来,没有事情可做,在屋里坐不住,想热闹。但是一热闹,就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有关系必然就为物所累,为人所非,就跑不脱。

曹魏时,王弼在谈到圣人有情无情时候,说“圣人有情”,圣人为什么有情?老庄不是讲无情,无情无欲吗?他说:“圣人同于人者五情也,异于人者神明也。神明茂,放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是圣人之异于人者,应于物而无累于物也。”(见《全晋文》何劭《王弼传》)圣人智慧比平常人高,但人情与人同。通于无才能达到那种虚静寂寞的境界,而五情同才能在社会中与众生打成一片。当然,这个都是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之中为名所拖累,为利所拖累,有些为仁义道德所拖累,有的为人情面子所拖累,凡此种种拖累你就不得自由,不得自在。但你得了天乐,就没有这些拖累了。因为都放下了,哪还有什么“物累”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松柏后凋_jo

    冯老师是智者,思想好博大啊!学习了

  • 浮生若梦123123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