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宏观政策报告》,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所长张斌等专家对“如何在短期内扩大消费”进行专题分析。
报告指出,疫情暴发以后,居民消费增速大幅下降,疫情过后的消费恢复也相对疲弱。消费增速的大幅减弱难以归咎为疫情之前存在的诸多旧的结构性原因。
报告中把消费增速的下降分解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和消费倾向下降。
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大部分来自于全社会金融资产增速的下降,或者说来自于广义信贷增速下降。给定信贷水平上的支出水平尽管也有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较疫情前相比更低而不是更高。
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则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就业压力增加和收入增速放缓让居民部门更加谨慎,降低消费倾向;疫情管控带来的消费场景限制降低了消费倾向;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更大幅度的下降可能也部分解释了消费倾向下降。
报告指出,从消费结构上看,我国经历了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疫情暴发以后消费升级趋势被打断,疫情结束后疫情前的消费升级趋势有所恢复。
“从消费恢复情况来看,三季度消费者支出倾向有所改善,即给定收入情况下大家消费支出的比例,按照调查数据在提高。”张斌分析指出,从消费的恢复程度来看,制造业的商品包括电子商品的消费仍旧偏弱,服务类的消费恢复情况更好,“总体看消费在恢复,但距离合理或者潜在消费水平仍有差距。”同时,张斌表示,消费成为今年经济恢复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如何在短期内扩大消费?
报告认为,无论是降低政策利率,还是公共部门增加举债和提高公共部门支出水平,都能有效地提高广义信贷增速和给定金融资产下的支出比例,在短期内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便是将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考虑在内,中国政府并没有过多举债。政府债务增量在全社会债务增量中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通过增加信贷,增加名义收入,钱能不能到居民手里?张斌指出,“通过提高信贷,提高名义收入,进而提高消费支出的做法,只有在需求不足环境下才会发挥明显的作用。需求不足环境下,这个做法提高了总支出水平,提高了全社会的实际产出水平,也提高了实际消费水平。如果不存在需求不足,或者是需求过剩环境下,提高信贷和名义收入,更多会带来通货膨胀提高,而不会提高真实消费水平。”
此外,张斌还表示,“我们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进一步改善也能够对消费形成支撑。”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