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丹青家族——尉迟乙僧(作者:古娜)

西域丹青家族——尉迟乙僧(作者:古娜)

00:00
08:11
隋唐时期,在昆仑山和于阗河的孕育下,于阗出现了许多丹青高手。于阗国都中,就有一个久负盛名的出身王族的绘画艺术之家,父亲尉迟跋质那,长子尉迟甲僧,次子尉迟乙僧。这个丹青世家,是在佛教艺术氛围中形成的于阗画派的优秀代表。
父亲尉迟跋质那到达中原的时间早于600年前,人侍隋朝宫廷后还被封为郡公。他以擅画西域人物和佛像著称。他画的人物、动物和佛像活脱灵慧造型奇特、形神兼备。体态轻盈,面容秀丽,朱唇黛眉,济那是他下的劳萨与众不同,那普萨敞怀未足,流露出亲切票飘逸的情趣,如同现实生活中不可攀的神像形成鲜明对照长子翼您用个可惊尼继承家学测源。其西有乃父之。但由于其弟霸迟乙僧卓越的成就,相形之下,;便在画坛显得黯淡了。
尉迟乙僧善于博采众长、奋勇进取。自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于美国王"以丹常奇妙荐之图下”,将其送到长安推控给唐太宗后,他像安采盛、海绵汲水,如饥似渴地在中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自己已有的艺术修养和 中原绘画技巧融合为一体,很快以高趣的画艺 学习吸纳的男气和独创精神饮誉中原画坛进而与阁立本并称为初唐画杰。他的画艺已远远超过他的父亲尉迟跋质那和兄长尉迟甲僧了。
西域绘画中的凹凸法,就是利用色彩深浅的晕染,造成明暗对比关系,使画面出现立体感和真实感。这种绘画技法最初见于印度犍陀罗艺术,传人于阗、龟兹后,当地画家吸收了人物衣褶紧窄和人体肌肉的明暗晕染以及裸体等表现手法,创造出了西域风格的于阗画派、龟兹画派。尉迟乙僧对这种表现手法不仅掌握自如,且能创造性地运用。他把这种新颖奇特的画技传到长安后,立刻轰动了唐朝画坛,影响了一大批画家,使得中原绘画出现了一代新风,发生了一场革命。
晚于尉迟乙僧的唐代画圣吴道子,在凹凸法的运用和传播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约在唐睿宗景云年间(710~711年),吴道子还与年迈的尉迟乙僧一起,在长安寺院内画过壁画。吴道子深知尉迟乙僧凹凸法之精要,巧妙地从物体外轮廓向中间由深渐浅地着色,使画面顿然出现高下错落、阴阳分明的艺术效果。特别是他变铁线描为莼菜条,笔势遒劲圆润,敷彩简约淡雅,轻拂丹青,其势圆转,而衣带飘逸,即所谓*吴带当风”,充满动感。
受益于凹凸法的画家绝非吴道子一人,此法因尉迟乙僧张扬于长安,驰声于上京,所以效法的人很多。中国画历来以创造主客观统一的和谐美为已任,与西方古典美学“重在再现”的写实主义不同,中国画的传统审美观念是“重在表现”,追求神似、意境,讲究气韵、仪态,而不太考虑客观物体的解剖、比例和透视关系。尉迟乙僧带来的西域画风和画技,正是从真实感上加强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对传统的以形写神方法给以重要的补充,使这种美学追求更完善,所以被许多唐代和后世画家所接受。
同时,尉迟乙僧也领悟到中国画的艺术真谛,不仅在绘画中把自然形态转化为视觉形态,而且更加重视以形写神,以心灵的法则把笔下的物体变成某种感情形态。在巨星荟萃、高手辈出的长安,尉迟乙僧能目睹和揣摸阎立本这样的绘画大师的真迹,又能与吴道子这样的画圣面对面地切磋技艺,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自身的学养和画技,这才使他有可能登上唐代绘画艺术的高峰。
尉迟乙僧自幼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塔里木河源流的山水之间,西域的奇貌雄风、阳刚壮美,以及宗教隆盛的氛围和神秘色彩,造就了他不同凡响的艺术个性,他笔下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服饰外貌、时空环境,都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
后人皆知苏氏“一门三父子,文章千古高”,却少有了解在这辽阔的西域疆土,也有尉迟“一门三父子,丹青留千古”!而尉迟乙僧则是三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古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