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第一个租界的形成始末

解密:中国第一个租界的形成始末

00:00
06:39

提起租界,总会第一时间想起我国那段屈辱的历史,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让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可以随意欺辱的国家。

他们可以随意的在中国建立“国中之国”,就是所谓的租界,说是租界,但里面的土地管辖、司法权等完全不归中国所有。

从18世纪开始,英国殖民者为了打开东方的通商口岸,他们曾多次到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考察。很快,他们就看上了上海这块风水宝地,却怎么也没能得逞。

直到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下了《南京条约》,该条约内容之一就是“五口通商”,即清政府需要开放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等五个地方作为通商口,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条约签订之初,原本在上海的英国人和传教士只有25个,但英国的侵略军头子璞鼎查却认定中英贸易会快速发展,来到中国经商的英国人会很快增多。

1842年10月,他迫不及待的从南京赶到上海,就是为即将来到的英国人挑选居住地,经过他的考察,很快就选定了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界处。

到了1842年12月,璞鼎查推荐一名名为巴富尔的上尉为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同时交给他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为英国人选择一处长期居住的地方。

1843年11月,巴富尔带着6名助手来到上海,他先去拜访了上海当时的地方官宫慕久,他和宫慕久说明此次的目的,主要是因为两国之间签订的条约,来商定开埠时间。

宫慕久只是一个地方官,对于朝廷签订的条约不敢有异议,于是双方很快就敲定了开埠时间,巴富尔见宫慕久答应的很爽快,接着就说想要在上海找一处土地建立领事馆。

宫慕久一听他这话就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想到华洋杂居后,难免会出现矛盾,到时候朝廷追究起来,他怕担待不起,当即就拒绝了巴富尔的要求。

宫慕久的拒绝让巴富尔很是恼怒,他一边给宫慕久施压一边大肆在城中寻找出租屋,可没想到宫慕久顶住压力的时候,一名中国商人却找上了巴富尔,说愿意出租自己的52间老宅给巴富尔作为领事馆。

巴富尔这时正为领事馆的地址感到焦虑,立马同意了,事已至此,宫慕久只能以此处不扰民为由将这件事上报给朝廷,朝廷也不予回复就此默认了。

巴富尔租下商人房子在上海安定没多久,就宣布了上海开埠的日期定于当年的11月17日,在开埠后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就有11家洋行进入上海,英国的学生、商人、传教士、医生等纷沓而来,上海一时之间涌入了很多外国人。

当时上海普通人第一次见到这么多洋人,他们对洋人的吃穿住行都感到好奇,但一些洋人惯会欺软怕硬,到处惹事,华人和洋人之间的摩擦不断发生。

直到一次一名英国基督教徒因为犯事被拘捕了,巴富尔为了让清政府放人,居然出动了军舰,宫慕久没办法,最后只能放人并当场道歉,这件事才得以结束。

事后,巴富尔趁机找上宫慕久,说他们常和华人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属于自己居住的地方,他们想要买下县城外黄浦江边上的那片荒滩建设居住地。

宫慕久早就对华洋纠纷感到厌烦,但也不敢随便将土地卖给英国人,于是拒绝了这个要求,只说“按照大清的律法,土地是不能卖给外国人的,可租给他们还是可以的。”

巴富尔当然不满这样的结果,他想要的是那片土地完全属于他们,但宫慕久态度也强硬,坚决不卖土地。

在之后的两年里,两人对租地这一问题进行多次谈判,最后双方签订了租地范围、手续以及外侨应遵守的相关事项等条约。

1845年11月29日,宫慕久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23款,这个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的形成。

这个租界的面积约为830亩,每亩的年租金仅为1500文,租界早期的领土主权、土地管辖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等是由清政府管理的。

后来随着各国侨民的不断增多,英国领事也筹划扩大租界面积,争取更多的主权,1848年,英国领事正式提出扩大租界的要求,11月,双方就签订了将英租界扩大到2820亩的条约。

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大量华人躲进英租界进行避难,租界内的洋行商人抓住了这个赚钱的商机,他们建设大量的简易住宅,高价卖给进来避难的华人。

随着进入的人口越来越多,中国越来越乱,英租界当局趁机夺走了租界内华人的司法管辖权,掌握了租界内一切起诉案件。

此后,他们不断修改《上海土地章程》,不断扩大权利,英租界也逐渐发展成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警务权、军事权于一体的地界,成为中国政府无权制约的“国中之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