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孤独的大国。
19世纪末,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有过这样一句名言:“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
这是一句霸气侧漏的话,毕竟作为名副其实的战斗民族,锋芒毕露本就是日常操作,所以高调地将陆军和海军作为值得信赖的左右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相比于美国的盟友遍天下,一抓一大把,俄罗斯与自家陆海军“过家家”的操作实在显得太过尴尬。所以,亚历山大二世的姿态不是引以为傲的豪迈,而是形单影只的无奈。
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国土面积,但俄罗斯却始终不曾拥有真正的真情实意。从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国末代公主索菲亚开始,俄罗斯就以“第三罗马”自居,自号沙俄,1480年挣脱金帐汗国统治自立门户后,沙俄更是走上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大国崛起之路。
由于蒙古“噬土成性”的习性注入俄罗斯的基因,因此沙俄对土地的欲望超越常人,因此大国崛起伴随的是沙俄领土面积的指数膨胀,在400多年时间里猛增400多倍后,战斗民族的旗帜插满了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亚欧美三洲各个地方。
而沙俄领土的膨胀,伴随的是周边国家和民族的非死即伤,即便没有像喀山汗国及克里木汗国那样被生吞活剥,最起码也像土耳其及伊朗这样遍体鳞伤。
所以,俄罗斯如果有盟友,那也是早已和沙俄合体或者“大鱼吃小鱼”。周边国家则对沙俄避之不及,再加上“大俄罗斯”主义的异军突起,沙俄的盟友最终寥寥无几。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为对抗白军的疯狂反扑,同时击败列强的野蛮干涉,更践行列宁“民族自决”的路线方针,昔日沙俄境内的大中民族纷纷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以平等身份在1922年组成苏联。
苏联的组成,作为“红旗插遍全球”的重要步骤,寄托着列宁的革命理想,只等苏维埃德意志、苏维埃法兰西等国家前来加盟,共同组成囊括全人类的无产阶级大家庭。
但1920年苏波战争的折戟沉沙,打断了这一进程,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显得道远而任重,于是“斯大林模式”逐渐占据上风。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开始打造全新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斯大林认为,“红旗插遍全球”必将实现,但前提是需要一个有力支撑,俄罗斯毫无疑问可以“临危受命”。于是被列宁深恶痛绝的“大俄罗斯”主义死灰复燃,随着俄罗斯地位的不断上升,苏联最终成为“大号俄罗斯”并奋勇前行。
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当“民族自决”推动了各民族的“觉醒”,想要回到混沌的曾经根本不可能,于是当苏联改革马失前蹄,早已离心的各加盟国最终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苏联解体不仅是俄罗斯的灾难,更是各加盟国迈不过去的坎,“斯大林模式”的积重难返,带来的是各加盟国的痛苦连连。
而西方国家不遗余力的落井下石和穷追猛赶,更让各加盟国不得不作出新的判断。
因为“斯大林模式”深入骨髓的影响,更因为俄罗斯虽然综合国力力不从心但绝不允许家门口成为西方国家的试验田的考量,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最终选择重新与俄罗斯携手并肩,先是“俄白哈关税同盟”,后是“欧亚经济联盟”,俄罗斯的盟友,在经历了一系列蜕变后,终于不再是陆军和海军的“内家拳”。
相比之下,中国似乎比俄罗斯还要形单影只,这是个匪夷所思的结果,却有着顺理成章的正当性。
毕竟,“盟友”本质上与“朋友”是有区别的。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不是像卡扎菲那样花样得罪五大善人的花式作死,基本都可以“朋友遍天下”,毕竟“买卖不成仁义在”,连尔虞我诈的“商场”都能产生情义,所谓朋友的门槛不是一般的低。
这多么像我们的人际关系,酒桌上推杯把盏就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兄弟,但关键时刻,才发现真正的挚友寥寥无几。
在静夜史看来,“盟友”也许有“两肋插刀”的义气,但却没有“势均力敌”的含义。
说白了,结婚还讲究门当户对,结盟不看对方实力,谁会甘愿牺牲自己,成为盟友敌人的众矢之的?
所以,“结盟”本身就是平等的互补关系,大小结合与强弱携手都不是结盟的本义。
但问题是,“小小抱团”不值一提,“强强联手”又徒有其里。
在优秀影视剧《亮剑》中,丁伟少将一番高屋建瓴的经典发言,高度概括了大国结盟的现实困境: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周边地区出现一个军事强国,不管这个军事强国有没有动手的打算,事实上,潜在的威胁已经构成,动不动手的主动权,不在我方手中。”
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大国,任何时候都是其他国家的威胁,包括盟友”。
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大国可谓金字塔顶的国家,有着整合更多资源的实力。而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本就是有限的,所以大国之间首先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美国对中国的疯狂打压,目的就是为了捍卫霸主地位不被冲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苏结盟”是大国结盟的真正绝响。而中苏关系的牢固,本质上也是两国关系的高低不一,而当抗美援朝战争后的新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苏两国也最终在1959年彻底交恶并成为宿敌。
所以,新中国因盟友缺失导致的“孤单”,从来不是个例,而是整个世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现状。尤其是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对大国的洗牌以及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各国越来越提倡合作共赢的大背景下,随着时间推移整合程度越来越高的大国越来越没有与其它大国结盟的可能性。
这也是抱团取暖的中俄两大国即便“背对背拥抱”也“和而不盟”的根本因素。
所以,与俄罗斯并肩作战的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盟友,本质上是俄罗斯的追随者,中国盟友的情况亦是如此。
然而即便如此,作为大国的中国“盟友”也依然无法与美俄相提并论。
之所以出现如此不可思议的情况,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客观上不具备结盟的条件。
虽然有着源远流长的璀璨文明,在东亚建立起了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藩贡体系,但15世纪大航海时代启幕后,面对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传统藩贡体系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最终彻底解体,中原王朝也最终沦为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尽打击。
而在中原王朝不断沉沦的时刻,自1776年横空出世的美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南北战争后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综合国力迅速提升,逐渐具备了参与欧洲博弈并称霸世界的可能和伟力。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浑水摸鱼并未达到将英法列强取而代之的目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彻底击垮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并将其彻底踩下鞋底。
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美国在西欧建立了不计其数的军事基地,并在1949年主导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此同时,为防止纳粹法西斯死灰复燃,应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更为了处理二战“爆兵”后的积压库存,美国在1947年推出帮助西欧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从此西欧沦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
亚洲的日韩等国也是如此,美国挟二战胜利之威,迅速建立起了以自身为核心的霸权体系后,由于美国对资本和人才等因素的强大整合力,最终建立起了强大的金融、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霸权,拥有了在世界范围内以“剪刀差”巧取豪夺的能量,于是原本被西欧国家蹂躏的第三世界很快成为美国的自留地。
所以,美国的朋友遍天下,是强大实力下裹挟的结果,俄罗斯则是苏联“同在屋檐下”共同战斗的历史因素和共同应对西方国家围追堵截的现实意义。
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苏争霸格局已经形成,留给我们的发挥空间基本无能为力
但我们依然通过一系列深谋远虑的操作,“赢得”了一个真正的“盟友”,那就是巴基斯坦。
作为“印巴分治”的成果,巴基斯坦并未得到更多红利,尤其是相比于印度。虽然英国出于遏制印度的需要,设置巴基斯坦对印度形成东西夹击态势,再加上克什米尔,更是让印度面临着掐头去尾的尴尬局面。但因为“印巴分治”以宗教为分野依据,使得印度靠印度教徒的人多势众获得了更大的体量和实力。
由于国大党相比于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换汤不换药,于是独立后的印度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对昔日同受殖民压迫的邻国表现出了穷凶极恶的不客气。
再加上美苏对印度自诩中立后的争相拉拢,让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情不自禁地萌生了更进一步的“印度梦”,这就是在立志做一个“有声有色大国”的同时,构建一个囊括南亚次大陆、阿富汗、缅甸和青藏高原的“大印度联邦”。于是印度也加紧了对中国领土的蚕食,在不断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的同时,更寡廉鲜耻地要求中国西藏作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地。
印度丧心病狂的挑衅,最终导致了中印战争的最终爆发,在解放军忍无可忍的猛烈反击下,昔日不可一世的印度侵略军一溃千里,跑出了的队形叫做非洲角马在迁徙。
这场战争虽然只持续了一个月,却让印度做了60年的噩梦,更患上了伴随终身的“1962综合症”,临床表现为动不动就大喊印度再也不是62年的印度,爸爸再打我一次的愿望极其强烈。
而这场战争也在导致晚节不保的尼赫鲁郁郁而终的同时,彻底将印度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撕下了印度假中立真称霸的丑恶伪装,更给了苦印度久矣的南亚诸国极大的鼓舞,尤其是巴基斯坦。从此中巴关系迅速升温,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中国作为巴基斯坦的坚强后盾,重挫了印度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南亚的战略平衡不受冲击。
而后印度虽然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肢解了巴基斯坦,但苦于难以恢复英属印度版图的印度,最终选择暗自研制核武器,而印度的僭越最终遭到了大国的强烈反噬,比如巴基斯坦核总工程师“无意”在沙漠中捡到了带有中文说明书的原子弹,南亚次大陆再度平衡。
如今,因为印度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地贼心不死,再加上美俄等都有拉拢印度掣肘中国的战略考量,巴基斯坦作为中国好兄弟的局面必将更加稳固。
相比之下,中俄关系虽然与中巴关系平级,但却透漏着更多难以言说的无可奈何。毕竟,丁伟的高论依然振聋发聩,如果不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穷凶极恶的围堵,中俄两个山水相连的大国大概率不会如此亲密无间。
正是因为北约和欧盟对俄罗斯的残酷绞杀,尤其是在东欧发动的咄咄逼人的东扩,才迫使俄罗斯不得不殊死反抗。乌克兰的烽烟四起,既是北约和欧盟咄咄逼人之下俄罗斯的最有力反抗,又是俄罗斯走投无路下的放手一搏。
为避免两线作战,确保后院安全,俄罗斯需要与东方的邻居睦邻友好。而中国为了对抗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上蹿下跳,也需要北方边境的和平安宁。
所以,中俄“背对背拥抱”不是偶然,而是对抗共同敌人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而这种“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携手并肩,必然随着国际矛盾的变化而发生潜移默化的转换。相比之下,中巴关系本质上的强弱组合,反而有着更加茁壮的生命力。
另外,虽然柬埔寨也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结果,但越南作为昔日的敌人明显不足以提升柬埔寨的地位。塞尔维亚虽然和中国一样同在抗击西方的阵线,但没有并肩作战的血火考验,关系同样难以和中巴中俄关系相提并论。
再加上1982年十二大以来,我国就正式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以“不结盟”为重要特征,我们的“盟友”在主观上就更加凤毛麟角。
但也正是因为“不结盟”政策的高瞻远瞩,我国才保持了最大限度的独立自主性,并得以从容发展我们的朋友圈。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早已畅行天下,我们的朋友圈必将随着综合国力的一日千里而不断扩张,届时“盟友”的数量也必将随着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迅速增加。
从中苏交恶以来,新中国同时面临着两大阵营的联合围堵,可以说我们的国际环境空前险恶,但再强大的威胁也不曾压垮我们,反而让被动孤立的我们走得更加稳健,确保我们一路走到了今天。
未来,等到大国洗牌再度完成,我们的“盟友”数量必将有质的提升。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