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览梅花(作者:孔祥楷)

独览梅花(作者:孔祥楷)

00:00
09:50
独览梅花
作者:孔祥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调任新工作后,有很多老行当重新提到日程上来了,譬如“晚会”,就是一项老的工作。但毕竟有很多年没操办过这一类事了。  为文化延伸拓展的需要,我们成立很多自称为“内设机构”,没有法人身份的“社”,如摄影社、篆刻社、画社、《论语》普及社,等等。其中还有“演出社”,这个社是为晚会服务的,没有固定成员,由很多市内文艺爱好者自愿支持。声乐阵容比较强,为了演出曲目不与他人雷同,便想自己写些歌曲。那是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央视记者在伊拉克前线实况报道。连天炮火让人喘不过气,战火中百姓顷刻间失去家园,流离失所……我蜷卧在沙发里,看着电视里打仗,那不是好莱坞大片!那可是真炮真弹真轰炸呀!直播结束已是凌晨三点,睡意全无。我坐到书房里,想写首和平、母爱的歌词,叙述春雨中燕妈妈为刚出生的小燕子觅食的故事。歌词写好了,伊拉克那边又打起来了。我又看电视直播。直播结束已近拂晓,睡什么呀?我一鼓作气,把刚写好的歌词谱上曲,正好是上班时间。一首女声独唱的叙事曲就这样完成了,曲名《雨燕》。整整10年了,现在还在唱。每次晚会唱时,主持人总这样说:“春天时,燕妈妈……”其实在我心中,是海湾战争起的头。这支歌很长,连词加曲,不到5个小时就完成了。还有首《大同颂》,词是《礼记》中的《大同篇》,一共107个字。我思索词的结构,试写旋律,前前后后用了大半年时间。《大同颂》是篇著名的思想性文章,是孔夫子“大同世界”思想的完整阐述,出自《礼记·礼运》篇。我总在找文章中的节奏、韵律,我却总是失望,主要是我对文章的思想认识不够深,找不到文章的气势。从2003年深秋,折腾到2004年初夏,我对文章结构、思想的认识,都有所提高,那段时间脑海里总萦回这件事,总在文章气势中结构旋转。我随身带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似乎冥冥之中意识到这首曲快成了。一个清晨,我早早来到孔园咏春亭,四周静寂,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旋律,我急忙掏出纸笔记下来:  我粗略看了一遍,意识到成功有望了,就叠好放入衣袋。我不敢写下去,怕过于感性。第二天,我一人在办公室,仔细回忆那句旋律后,把头天清晨的草稿打开,连读几遍,成了!我才依据这旋律往下写,二气呵成。这就是后来每年祭孔典礼上最后全体合唱的《大同颂》。  当然,作曲并没有那么可怕。前面我说过了女声独唱曲《雨燕》连词带曲,我只用了五个小时就完成了。而为写《大同颂》,我说用了大半年时间并不确切,认真地说,是被“憋”了那么长时间,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一句话,难入其门,《雨燕》歌词是我自己写的,容易找到感觉,而《大同颂》是篇思想性、哲学性很强的文章,我总在门外转来转去寻觅。觅什么呢?求索旋律。  求索旋律并把它用他人认识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作曲。记录声音有很多方式,现行用的有五线谱,还有数字谱,俗称简谱。我国民间还有工尺谱,还有一种文字谱,这大概时间要更早了,是一句诗:“独览梅花扫腊雪”,正好是1、2、3、4、5、6、7七个音。譬如歌曲《东方红》五线谱、数字谱、文字谱的记谱方式各不同。用什么方式记录是个工具问题,关键是你能把你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音乐,再用别人能读懂的方式记下来。这就是作曲。  关于作曲,除了熟悉歌词、感悟歌词,并从中寻找足以表达词义的主旋律外,有几个最基本的要领必须掌握。首先是一首曲的音域,也就是从这首曲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一共有几个音。音越少,则曲也越难写。譬如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从低到高一共九个音。著名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共九个音。音域再窄也少不了八个音。这类音域窄的曲子不好写,因为可用音少,变化的余地小。反过来音域宽的歌曲相对容易一些,所以大众歌曲一般音域在12-15间。大家都爱唱的《打靶归来》是八个音。相反,艺术歌曲、抒情歌曲音域会宽一些,往往在十五至十七个音。我写的《雨燕》就有十五个音。此外,男低音的歌比女声的歌会少一两个音。不过,这些都是相对而言,主要应服从旋律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定调。这事简单,一支歌写好了,你看一下,最高是什么音,是“5”还是“6”,还是什么音。独唱曲的最高音要唱到钢琴键盘上的“C”位置。如声音条件好的,还可上半个音或一个音。大众歌曲最高音到降E就差不多了。  会记谱,会控制音域,能确定一个合适的调,剩下是写歌了。就是这些事,弄到一起叫作曲。这些都是技术问题,容易学会的。作曲更为关键的是你怎么把自己对生活,对景物的感觉转化为声音,这是艺术。所难之事在后面,不要急,慢慢学。除此之外,还有主旋律的展开,之后回归,使一首曲子流畅完整。短歌是如此,长歌更是这样。这些已经涉及作曲技巧问题了,下面还会再谈。  “独览梅花扫腊雪”,多富有诗意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