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负责任的好老师寒了心,也不能混淆是非,要坚决对侮辱、体罚说不,明确教育不能逾越的红线
近日,网传河北蠡县小陈中学一学生被老师殴打。视频中,该生屁股被打成黑紫色,身上还有多处伤痕。据央广网报道,当地教体局工作人员表示,被打学生今年上初一,因违反学校相关纪律,被班主任惩戒,致身体出现淤青。经医院初步诊断,学生身体无大碍。目前,涉事教师被停课,当地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
就算学生屁股被打得黑紫、身上伤痕明显,可从医院诊断看,可能并未达到刑法上的轻伤标准。不过,教师殴打学生,仅凭伤情轻重就能衡量行为的恶劣程度吗?
在传统观念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被奉为圭臬。省掉了鞭子,就会惯坏了孩子;小树得砍,学生得管;严师才能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学霸……这些观念一度被视为教育的不二法门。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儿童身心健康,严禁以教育之名,行体罚之实,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体罚带来的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口,更是心灵上的伤痕。从网传视频看,该初中生屁股被打得黑紫,造成这种程度的伤情,足见涉事教师的暴力性和攻击性。可以想见,其施暴时的嘴脸、挥动拳头时的恐怖,会让未成年人感到多么无助和羞辱,与教育二字更是毫无关系。
因此,即便如当地教育部门所说,事件起因是该生违反校纪,班主任的殴打行为也绝不仅仅是教育惩戒,更给人恃强凌弱的情绪发泄之感,有愧于为人师表的身份。相关研究显示,遭到体罚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行为障碍,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害怕表达,学习兴趣降低,具有攻击性和暴力性。“以暴制暴”只会产生恶性循环。
近年来,教师行为失当、辱骂体罚学生的事件总会受到社会高度关注。除了呼吁严惩恶言恶行,加强对师德修养的监督以外,也有观点认为,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柔声细语式教育,只会让校园小霸王变本加厉、肆无忌惮。我们不能一边寄望于老师教出好孩子,一边又反对老师惩戒“熊孩子”。这岂非让教育成为“不可能三角”?这种论调,有一定市场。
比如此事中,就有网友分析“这肯定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正是因为老师负责任,才管教孩子”。不过,将严师出高徒的“严”等同于体罚、言辞羞辱,只是在偷换概念。
从教育实际来看,教育惩戒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校园中确实存在个别学生,违规违纪情节严重,影响恶劣。有鉴于此,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将教育惩戒正式纳入法治轨道。其中明确,教育惩戒不是体罚,必须“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应当为教师正当履行职务的行为撑腰,共同维护校园秩序。教育管理部门不能不分青红皂白,遇到舆情一罚了之,让负责任的好老师寒了心。与此同时,也不能混淆是非,坚决对侮辱、体罚说不,明确教育不能逾越的红线。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其他人只看见“坏孩子”的顽劣,用高压手段加以“管教”。好老师马修则看到“问题学生”背后的问题,成长过程中缺乏爱的陪伴和肯定。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面对一些顽劣的孩子,以暴治暴绝不是答案,唯有掌心融雪的耐心、理解宽容的爱心,才能融化他们心头的坚冰。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