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权力的特殊性使得上层的权力斗争十分激烈,尤其是皇权与臣子权力的博弈。这种矛盾,使得皇帝往往与百官之首的宰相之间存在着冲突,一方面皇帝需要有宰相这些臣子帮助自己打理国家,另一方面皇帝又要时刻监视这些臣子,防止他们有威胁自己皇权的可能。
不过,权力的斗争中总是有一些特例,历史上君臣和睦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在辽国时期,就有一位著名的宰相,他与辽国两代君主都保持了极好的关系,成为了一段佳话。
1009年,辽圣宗正式亲政,有着母亲萧太后打下的坚实基础,辽圣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将辽国推到全盛时期。为了让国家变得强盛,辽圣宗知人善任,到处搜罗人才。
有一次,他到云中一带打猎,按照当时的规矩,皇帝到哪里游猎,地方官员就需要进奉当地的特产。没想到圣宗走到了一个地方,当地的节度使没有按例进奉什么特产。
这令圣宗感到有些奇怪,节度使连忙向皇帝解释道:“臣辖区内没有什么特产,只有幕僚张俭,为一代之宝物,希望能将他献上。”
听到手下人这么说,圣宗就召见了张俭,两人一见面,圣宗就注意到张俭朴实无华。他一连向皇帝进奏了几十件事,无论皇帝问起什么,张俭都是对答如流。这让圣宗十分高兴,认为张俭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将张俭留在自己的身边。
此后,张俭逐渐赢得圣宗的信任,张俭本就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幼习文,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圣宗年间的状元。后来,张俭又在地方上担任过不少职务,经过多年的基层历练,处理政务已经十分成熟。
有他在身边帮助,圣宗的改革推进得十分顺利,更令他高兴的是,张俭为人低调简朴,可以说无论是能力还是个人品行,都是模范臣子。因此,圣宗不断提拔张俭,甚至有人诋毁张俭,圣宗会为张俭开脱,把诬告他的人贬到外地。
辽圣宗去世前,张俭已经官至南院枢密使、左丞相,是朝中的重臣。圣宗临终前将年幼的皇太子托付给张俭,并叮嘱儿子要重用张俭。
圣宗去世后,他的儿子辽兴宗即位,这位少年天子登基的时候只有15岁,朝政一度被后宫把持。没想到兴宗皇帝是个狠人,抓住机会铲除了把持朝政的皇太后一党。
兴宗皇帝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他当政后依旧重用张俭,还把张俭当成自己的老师。平日里,两人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好,不过张俭经常教导兴宗要注意节俭,这让兴宗就有些不满。
有一次他想试探一下,看看张俭是不是真的像他表现出来的那样节俭。他知道张俭一直穿着一件老旧袍子,很多年都不换。于是,兴宗就暗中让人在张俭的袍子上烧了一个洞,等着看张俭回家发现后,会怎么处理。
一连多日,兴宗都刻意留意张俭的袍子,令他惊讶的是,张俭始终穿着那件带着洞的袍子。终于,兴宗忍不住跟张俭谈到了此事,他告诉张俭袍子都已经破成这样了,该换换了。
没想到张俭却说道:“我穿这件袍子已经三十年了,习惯了这样,不想再换了。”听到张俭这么说,兴宗十分钦佩,他特意让人打开国库,表示宫内各种珍宝,锦衣绸缎任由张俭挑选。没想到张俭选来选去,只选了几匹寻常的粗布。
这让兴宗更加惊讶,张俭却表示自己作为宰相,一直教导旁人要勤俭自律,他自然要以身作则。听到张俭这么说,兴宗十分感动,自此他一直都很尊重张俭。
张俭前后经历了圣宗与兴宗两朝,始终都受到皇帝的信任,他没有辜负皇帝,当政期间取得了诸多成绩。张俭还力主与宋朝和平相处,曾凭自己的力量阻止了多次不必要的战争。
张俭这么做,自然有他的用意,兴宗执政时期,辽国情况已经越来越糟。兴宗本人十分聪慧,却喜好奢侈享乐,张俭每每劝阻,兴宗都没有放在心上。
为了能规劝皇帝,张俭才多次选择用这类方式旁敲侧击,他的苦心,可惜没有收获太好的结果。兴宗对张俭一直很好,后来还加封其为陈王,可他并没有采纳张俭这些正确的提议,张俭去世后,再无人管束的兴宗继续放飞自我,这也使得辽国彻底走向衰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