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类似事件,根据科学理论,予以科学定性,已经成为关键所在。一起“打闹”事件如果造成了当事人身心严重受损,则无疑需要郑重地厘清是非曲直
近日,湖南娄底冷水江一家长在网上发视频反映,其7岁的女儿在渣渡中心小学上二年级,10月20日在学校遭到同班多名同学霸凌,包括性霸凌,导致孩子下腹和下体疼痛。10月30日上午,北京青年报从冷水江市网信办工作人员处获悉,针对家长反映的情况,10月29日,当地已由教育局牵头成立了工作专班,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处理。
10月30日中午,冷水江市联合调查组发出通报:当事人张某与其他6名学生均为当地一小学二年级同班同学,均为女生。10月20日中午13时许,因张某等同学在操场跳绳时出现争执,发生相互打闹约1分钟,期间张某被另外几名同学短暂围住拍打。民警经调取学校监控视频,对当事人张某和其他涉事女生进行保护性询问,走访调查目击该事件的老师和学生,未发现存在故意伤害的情形。我市已安排专人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目前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当地的回应意味着事件进入官方处置程序,权威性和公正性受到期待。
通报中的“未发现存在故意伤害情形”,意味着目前认为此事不属于“校园霸凌”。这一评判标准,与张某家长之前在网上反映的内容,落差很大。不少网友对相关通报也有不同意见,有网友直言:“好一个互相打闹,扇你一巴掌也叫互相打闹?”也有网友提出:“可是孩子身上的伤不是假的。”还有网友表示:“我上学时可没有见过这多人打一个人的‘打闹’。”
综合观察可知,相关部门对此事做了基本调查,但对于当事人身上的伤情状况、被打程度等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让事件处置显得有些不圆满、留下遗憾。这也是通报发出后,公众反而越发吐槽的原因所在。
让人如鲠在喉的问题莫过于,究竟什么才是校园霸凌,什么才是打闹?联系类似事件,校园霸凌和小打小闹概念的纠缠不清,成为人们担心的问题。
此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文秀曾表示,要明确校园霸凌的定义。不能把“校园霸凌”和“开玩笑”混为一谈。开玩笑是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让双方感到愉悦,并且可以角色互换;而霸凌是一种力量悬殊的对抗,其中一方会受到身体或心理上的重大伤害。
对于类似事件,根据科学理论,予以科学定性,已经成为关键所在。一起“打闹”事件如果造成了当事人身心严重受损,则无疑需要郑重地厘清是非曲直。
一方面,我们需要给此类事件中被打的孩子和家长一个公平公正的交代,绝不能因为忌惮“校园霸凌”的性质和对地方的影响而大和稀泥;另一方面,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尤其是校园霸凌呈现低龄化倾向,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上个月,山西大同一所学校发生的小学生欺凌事件,受害者和加害者是四年级的低龄儿童。事件中,加害者采取了极为恶劣的欺凌手段,这种和“儿童属性”极其违和的表现在校园问题中写下了灰暗一页。
值得关注的是,在冷水江“网传7岁女孩遭霸凌”事件中,所涉当事人年龄之小,仅仅为小学二年级。小学时代,正值天真烂漫岁月,对同学友好是孩子的主流选择,即便有磕磕碰碰,也多能止于正常的解决之道,极少会一发不可收拾。依通报所言,如果仅是一次跳绳出现争执,相互打闹,短暂被围住拍打,那女孩家长的“误解”不可谓不深,相关方需向家长和学生做好沟通解释。
但如果被打孩子家长所反映的情况属实,恰恰说明,这可能是“小事不决大事不断”在现实中的演绎。有理由想见,这可能是学生之间的矛盾积累日久没有得到及时的疏解,也可能是孩子对于暴力、霸凌等问题认识不清,相关教育存在缺失。在校园霸凌事件已引起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司法等各层面都高度关注的今天,如果确实发生了如此低龄又恶劣的事,必须要问,到底是为点什么才会让一群7岁的孩子下狠手?
孩子们的行为是成人世界的折射。一些关涉性霸凌、暴力性质的校园事件表明,即便是低龄孩子,其心灵也可能遭到污浊风气的滋扰。这是让人忧心的发展方向。半月谈曾引述专家的话指出:97%的校园欺凌没有被看见。问题在于,“没有看见”和选择性无视尚有区别。为了孩子们的今天和未来,我们需要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这同样是“教育”应有的内涵。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