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10月29日,在国际金融论坛20周年全球年会的平行会议“丝路国际联盟大会 I:‘一带一路’倡议——经验、挑战与机遇”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谈及“一带一路”国家低收入群体居住项目改造与中国绿色基建能力的关系时,表示两者之间是一种互补双赢的过程。
在联合国基本决议中,居住权是基本人权之一,这也需要国际合作来加以改善。而当前要解决“一带一路”国家这些居住等基础设施项目改造,又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来自仇保兴的介绍,全球70%二氧化碳排放是由城市产生的,其中50%可以归结到住房和建材上。当前这些居住在“一带一路”国家需要改造项目,其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已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
“有专家认为,把这么多的人群,从其现有状态提升到现代城市的居住水平的话,碳排放会急剧地上升。”仇保兴表示,这种情况之下需要采取绿色建设、生态城区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思路,来解决既满足低收入群体居住项目改造的工作,同时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一类的基建工程在中国已经进行有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基础设施和住房到目前为止都采取了国际上比较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和绿色建筑的建造办法,使碳排放极大地下降。”他介绍道。
因此,仇保兴表示,完全可以用中国的绿色建筑的标准和绿色基础设施建造的标准去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解决长期存在的低收入群体居住以及缺乏干净饮用水、稳定电力保障等问题。
“中国近几年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拐点。我们可以把十几年积累的建造技术、建造能力、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和生态城区的建设经验与‘一带一路’国家共享合作。”仇保兴表示。
在他看来,绿色低碳建设思路既可以解决“一带一路”国家涉及居住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紧迫性问题,同时也为我国过剩的产业带来互补双赢的机遇。“这需要国际间金融组织和机构的介入,以及绿色基建标准的国际通用。”仇保兴指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