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开启,专家探讨如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示范区

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开启,专家探讨如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示范区

00:00
08:43

已有69所广东高校具备招收港澳学生资质,目前1.4万港澳学生在广东就读;43所高校加入粤港澳高校联盟;深化合办高校合作项目,推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高校逐步落地广东……10月26日,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正式开幕,在“传承·融合·开放——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分享了大湾区教育的最新建设成果和经验。

发挥香港教育优势、打造大湾区国际教育枢纽

“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香港该如何在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中出一份力?第十四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联会主席黄锦良表示,要发挥香港的教育优势,将其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枢纽,“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

全球顶级名校汇集、国际化水平高,全英文授课、师资力量雄厚,注重综合能力、教育资源丰富,学制短费用低、申请难度较低,就业机会众多、环境相对安全……黄锦良细数了香港高等教育的优势,并表示,目前香港共有22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院校,其中11所为法定大学。大部分香港的大学采用英文教学。

与此同时,香港也在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人才流入。黄锦良介绍,香港最新出台了“杰出创科学人计划”,为香港8所资助类大学提供资金扶持,让其在聘任国际知名创科学者和团队来港任职时能够开出更具竞争力的条件。10月25日刚刚公布的香港《施政报告》提出,对于现在香港8所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大学,非本地生上限将从20%提高至40%。

如何将香港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黄锦良表示,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要发挥香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作用,同时要发挥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将香港建设为国际教育枢纽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支撑就是高校。”黄锦良建议,要充分利用大湾区多地多所高水平大学集群发展优势,打造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枢纽。同时,要加强香港高等教育与大湾区的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发挥香港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示范作用。

香港多所高校已进入广东开启合作办学

记者注意到,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以来,已有多所香港高校进入内地,尤其是广东,开启合作办学。比如,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正在筹备的香港都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等。

“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5所,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广东省教育厅交流合作处处长、广东省教育厅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李金俊介绍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并表示,广东大力支持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建设、发展。

在人才培养协同对接上,广东省招收港澳学生规模持续扩大,具备招生资质的广东高校达69所,广东高校现有在读港澳学生1.4万,规模居全国首位,同时,46所广东高校可接受专科学历香港学生来粤读本科。

在推进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中,广东也将目光聚焦在了基础教育资源优质共享上。李金俊介绍,广东省按照“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的原则,保障港澳居民及其随迁子女按规定享受居住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2022年该省中小学在读港澳学生超过10万人。

与此同时,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李金俊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个湾区、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的客观现实,机制和政策衔接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港澳高校到内地合作办学参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执行,但港澳高校与外国高校不同,港澳高校属于区域差别,不属于国别差别,中外合作办学的有关法律规定不能完全适用于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粤港澳合作办学亟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创新有关机制体制。

同时,粤港澳三地合作要素尚不能很好地自由流动,教育科研合作的行政服务和配套建设需要进一步改善,三地在科研合作深度上仍需加强,“我们还认识到广东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与港澳高校还存在不小差距,未能形成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集群效应。”

李金俊表示,广东将从四个方面大力推进湾区建设:一是重点加强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二是大力推进粤港科研合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三是创新做好粤港澳人才合作,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四是继续努力做好青年师生的人心回归工作。

港澳子弟学校成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新探索

“积极推进港澳子弟学校建设,目前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共设立港澳子弟学校9所,全省有29所中小学设有港澳子弟班,共招收港澳学生超8000人。”记者注意到,李金俊提到了在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中的一个新探索:建设港澳子弟学校。

暨南大学对外联络处处长、暨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燕介绍了暨南大学在指导创办港澳子弟学校方面的创新探索和成功经验。

2021年9月,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正式开学,首年招生300人,其中85%是香港籍学生。这也是大湾区乃至全国⾸家港澳⼦弟学校。此后,又有两所港澳子弟学校先后在东莞、佛山落地揭牌。

“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时代背景下,暨南大学结合‘侨’教特色和五洲四海的办学资源,释放学校基础教育品牌势能,通过‘名校+名企’合作模式指导创办的定位于‘暨大本色、湾区底色、港澳特色’的港澳子弟学校。”梁燕表示,创办过程中,暨南大学在品牌打造、科研合作、学生培养、人才培育四个方面给予三所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大力支持。在她看来,港澳子弟学校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未来暨南大学将在推动暨大港澳“一门三校”高质量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构建幼、小、初、高与大学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一带一路”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

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理事长、香港维港教育集团董事长邓强光认为,港澳子弟学校不同于现有的国际学校教育模式,它既遵循内地的法律法规和教育管理体制,又借鉴了港澳地区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既保证了港澳子弟在内地就读时能够顺利衔接内地高等教育或回港澳继续深造,又培养了他们对祖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搭建上,从零开始摸索。专家根据学生的情况、家长情况,制定出了小学中文是以内地课程为主,用人教版的教材,加入香港的部分课程,用IB的理论和教法。初中用香港的课程,加入历史和中文课程。高中基本以DSE课程为主。”邓强光从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爱国教育、协同发展四方面重点分析了学校的实践路径,并探讨了港澳子弟学校发展面临的师资建设、教育质量评估、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困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