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丨“平急两用”是特大城市规划管理理念的升级和转型

权威解读丨“平急两用”是特大城市规划管理理念的升级和转型

00:00
03:12

10月26日,在2023北京·平谷城市发展论坛的“知平知急 韧性示范:共享型公共设施建设”分论坛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区域处处长耿淼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平急两用”是特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的升级和转型。

“平急两用”是指平时,用作旅游、康养等,提升旅游品质、建设美丽乡村;公共卫生等应急事件突发时,可快速转换为隔离收治设施,满足集中、多样、个性收治需求。2022年10月,这个概念在平谷区酝酿产生,最早是针对疫情衍生而来,国家印发了相关的文件,但主要是针对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事件。

对于“平急两用”的内涵和外延,耿淼特别强调了,“急”不仅仅局限于公共卫生事件,地震、洪水、火灾等也包含在其中,“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能兼顾的场景应更加丰富,能实现的社会功能也应该更多样。

那么,为什么对特大超大城市来说,建设“平急两用”设施更为重要?从实际的风险概率来看,对于超大特大城市来说,突发事件非常多,不确定性广泛存在,加上人口规模大、经济体量大,其城市发展的分工更细,相对来说,城市的稳定性和韧性就较差。因此,城市的高效率和安全之间需要平衡。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大城市的公共绿地、大型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在遇到突发事件后,往往存在设施和能力不足、应急标准不足等问题。

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应急建设有补足短板的作用,本身也酝酿着大量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经济活动有繁荣作用。耿淼表示,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提高城市韧性最经济的方式,但是由于其规模较大,使用效益管护的成本较高,这也为社会筹集资本参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产业投资提供了一些帮助。

耿淼表示,“平急两用”的设施主要布局在郊区,产业落地主要结合乡村产业,设施改造有助于乡村面貌改善、空间需求有利于闲置资源盘活,“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机遇。

“全力支持平谷区创建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在全国率先打造‘北京标杆’。”耿淼透露了北京“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的初步考虑,北京市建设改造具备归集纳管条件、具有疫情隔离功能的旅游设施房源约2万间;启动建设一批具备快速中转能力的城郊大型仓储基地;逐步完善提升一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成一批“平急两用”的防灾避险设施;初步形成相关标准、资金、用地等政策保障体系,具备较为成熟的应急管理处置能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