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底价协议”究竟让谁得了“真便宜”?

正观快评:“底价协议”究竟让谁得了“真便宜”?

00:00
03:25

今年的双11大促刚开始,平台、品牌与直播间就“闹”上了热搜。10月24日,一位京东采销人员在朋友圈公开喊话头部主播李佳琦“二选一”,其表示京东收到品牌商海氏的律师函,被品牌投诉由于某款海氏烤箱的京东价格低于李佳琦直播售价,违反了他们与李佳琦签署的“底价协议”,并要求赔偿巨额违约金。

对此,李佳琦所属公司美ONE方面回应称,直播间从未要求品牌进行任何“二选一”,也不存在“底价协议”。海氏官微也发声明否认“底价协议”的存在,并将矛头指向京东,称对方未经协商就违约擅自修改价格。自此,一场电商圈的罗生门与双十一一同拉开帷幕,“底价协议”是否存在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焦点。

网络截图

消费者进直播间,就是为了能享受到更多折扣和优惠。很多电商平台也惯以底价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然而,价格真的被压到最低了吗?所谓的“全网最低价”究竟从何而来?看似让利给消费者的价格与产品实际成本之间,又有多大利润空间?

尽管“底价协议”真伪尚未被证实,但从现实情况看,主播口中的“最低价”大多不是凭空捏造,他们能这样说,背后应该有保证自己销售的商品价格一定最低的东西,或许就是“底价协议”;有电商从业者也透露,“底价协议”普遍存在,只是有的说法不一样,有的规则不一样。究竟有没有“底价协议”,或许随着此次事件的发酵,能够得到一个答案。

带货达人、平台谁能拿到什么价格,靠的多是话语权:主播影响力越大,平台越大,和品牌签订的价格可能就越低。尽管为消费者争取“更低价”是一件好事,但为了争取底价,干预其他平台的销售行为,可能涉嫌非法控价、垄断市场。若论本质,主播只是个销售中介,没有价格制定权与主导权,何来如此蛮横的“底气”?相关从业者又是否清楚“最低价”“最好”等极限词的违法性?

实际上,对于“全网最低价”这种营销话术,不少消费者也不会当真——因为其承诺既难以验证又难以实现,有失商业诚信,也因为其煽动起来的消费情绪以及其营销策略导致的后果,有可能弊大于利。相比喧嚣的“最低价”,或许实实在在的“真低价”才是消费者真正想要的。

从“79元一根眉笔”到“5.9一瓶粉底液”,形成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异,或许正是由于剥离了采购商、渠道商、区域代理商等中间商角色,同时也将产品实际成本与人造“最低价”之间的利润空间呈现出来。这提供了一种思路,如果能在不牺牲商家利益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压缩部分利润空间,例如,品牌自己带货,从供应链里挤“水分”等,或许就能把“真便宜”带给更多消费者,把口碑带给更多商家。打破无底线的“全网最低价”,真正惠民才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底价协议”不应存在,“最低价”未必能让消费者得到“真便宜”。对于营销噱头,可以不必当真,但必须较真;对于电商行业,可以自由竞争,但监管和规范必不可少。“好的生活可以不贵”这一朴素心愿,希望很快就能实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