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忠孝之子许世友将军  朗读:宏军

娘-----忠孝之子许世友将军 朗读:宏军

00:00
09:33


作者:

20世纪50年代,共和国上将许世友回到阔别了20年的家乡--河南新县。当时的农村通讯设施很差,许世友不让县里通知家人,带着警卫员径直奔向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山村---许家洼。

不巧的是,许世友到了家,只见房门上挂着锁。

我娘呢?他急切地问。

可能是上山打柴了。邻居回答着,说着/就要去山上叫许妈妈。

,我去!许世友/已经看好了家门前通向后山的那条小路,那一定就是母亲常常上山打柴的路。

许世友飞快地沿着曲折的山路向山上走去,不远处就看见一位老人正背着一捆松枝往这边走来。那正是自己的妈妈啊,将军站住了。

老人家也看见了迎面走来一长一少两个军人,就停下了脚步,老人一眼就看出了走在前面的是自己的儿子,踉跄了一下,扔下柴禾捆,轻喊了一声:友伢子!许世友一听到母亲的呼唤,不由自主地向前抢了一大步,百感交集地喊了一声:娘!顿时热泪模糊了他的双眼,双膝不知不觉地跪了下来。

望着清瘦慈祥的母亲,将军心里既温暖,又酸楚。他永远记得,在他投身革命以后,为了支撑这个家,母亲经历的千辛万苦。他的发妻和幼子的无法存活。母亲,为了保护他们能够活下来费尽了心思。从他参加革命后,老人家一直吃长斋,终身不吃荤腥,为的是儿子在战火中能够得以平安。

跪在母亲膝下的许将军起来以后,看见背在母亲身上的柴禾捆,就招呼警卫员背上。但这时母亲却向将军发出了指令:友伢子,你背。人家孩子是客人。将军嘿嘿一笑,听从母亲的命令,背起了柴禾捆,搀扶着母亲回到了家里。

老家的家和普通的农家没什么两样,并没有因为他是将军而富裕起来。仍然是他多年前离家时的几间破旧的泥瓦屋,依旧他熟悉的纺线车、织布机、农具。那墙壁上打的一个洞还在,那是他最后离家时被敌人包围为了突围而用拳脚打下的洞啊。

将军站在那里,慢慢地看着,感到无比亲切,家中到处都有母亲的气息,到处都留有自己生命的记忆。

县里的领导想请将军住到县委招待所,将军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将军早已打定了主意,回到家里,只能和娘住在一起。将军仍然像过去在家种田时一样,一边坐在灶前撅着松枝烧锅,一边和正擀面条的娘捞家常。夜里,他就守在娘的身边,还住在自己原来住过的简陋的床上,用的是家里普通的被褥。

我们无法记下将军和母亲久别重逢的瞬间那丰富无比的内心世界,我们无法想象将军住在老家呆在母亲的身边,心里会想些什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将军在报答娘的恩情。

将军回去以后把娘接到了城里。可是,娘在城里过不惯,坚持要回老家自食其力,独自生活。将军只好尊重娘的意愿,送娘回老家。因为质朴、刚毅的将军清楚母子在性格上的相似之处,一旦有了主意,不会轻易改变,劝说是多余。将军懂娘的心思。

可是,母亲不在身边,无法侍奉母亲。这成了将军心中的一块“心病”。他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终生恪守着这样一个人生信条:为革命尽忠,为母亲尽孝。革命胜利后报答母亲恩情、以补偿心中的歉疚,是将军的心中的一个情结。

许世友是少有的经过千锤百炼而仍然保持独特情结的人,而母亲的进城又回乡,这个情结更加难解,甚至是无法解了。母亲的恩情无法报答,越来越成为许世友心中的疼楚。他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为娘尽孝。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委员会采取个人签名的方式议决了对个人遗体实行火化。许世友作为中央委员,向中央主席公开申明,他//死后要葬在娘的身边,为娘尽孝。他亲自把家乡好汉山上父母墓地的左下方选为自己的墓地,这意味着在天之灵能够依偎在娘的怀中//膝下。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他郑重地向中央重申的唯一请求还是身后土葬魂归故里陪伴着娘。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只是后人觉得他所选择的墓地太过狭窄,稍稍做了一点移动,为的是让将军和娘都有一个更敞亮的安息之地。

这是中央委员中唯一一位土葬的将军,人们常来到许将军的墓地前,一是为了纪念一位20世纪中国的传奇式的英雄,一位战功显赫的共和国将军,同时也是为了景仰这位大忠大孝的孝子。这位共和国上将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回报母亲的一片感天动地的恩情!

将军永生!母恩永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kxyuyu

    泪奔

  • mkxyuyu

    泪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