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实现第二个100发,上海航天都研制了哪些长征火箭?

5年实现第二个100发,上海航天都研制了哪些长征火箭?

00:00
12:11

2023年10月24日4时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顺利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八院抓总研制。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92次发射,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00次发射。

长征四号甲火箭成功首飞35年来,上海航天长征火箭用30年实现了第一个100发,用5年实现了第二个100发。其中,长征四号、长征二号丁、长征六号、长征六号甲火箭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推动航天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征火箭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逐步覆盖多种不同轨道,满足不同吨位、不同构型卫星发射需求,可提供全天时、全天候、多基地的发射服务。

长征四号系列火箭跻身“百发俱乐部”

长征四号系列火箭起初的发展,与20世纪70年代我国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第八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并转报中共中央,得到了毛泽东主席批准。从此,卫星通信工程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该工程最初明确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二号卫星。为保证该工程按时完成,当时的七机部决定由上海研制一型常温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作为另一方案,最初该火箭被命名为新长征三号运载火箭,1982年后更名为长征四号运载火箭。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东方红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四号作为卫星通信工程另一运载火箭的使命自然结束。在此期间,气象卫星等遥感卫星发展需求逐渐兴起,1985年,原航天工业部明确长征四号改型火箭承担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任务,命名为长征四号甲火箭。

随着单层薄壁共底贮箱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甲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首飞一次成功的新纪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甲火箭又进行了第二次发射,将3颗卫星同时送入预定轨道。

1989年2月,原航天工业部明确长征四号甲火箭改进后用于发射资源一号卫星。面对风云业务星、资源系列卫星、微波遥感卫星等更广泛的任务需求,1993年9月,01批6发火箭组批投产,正式命名为长征四号乙火箭。长征四号乙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新研制3种直径旋转分离整流罩;二级主发动机提高比冲,动力系统提高可靠性;增设剩余推进剂排放系统;采用基于VXI体制的一体化远距离测发控系统。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于1999年5月10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

随着遥感卫星的功能、寿命等不断增强,迫切需要性能更高、适应性更强的运载火箭。1999年3月,上海航天启动了长征四号乙改进型火箭的研制工作,采取了包括三级发动机的二次起动技术等161项技术状态更改,实现火箭运载能力大幅增长,同时提高了火箭一箭多星发射能力,可满足更多种类卫星的发射需求。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于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目前长征四号运载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已成长为适应性强、可靠性高、经济性好和发射周期短的主力型火箭。

35年来,长征四号系列火箭共实施103次发射,以实际行动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和航天强国建设,成功将风云、资源、遥感、实践、试验、高分、天绘、环境、海洋、陆探系列卫星以及嫦娥四号中继星等多种类共计17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第二个进入“百发俱乐部”的火箭型号。

长二丁火箭让中国航天三次“龙抬头”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在长征四号甲火箭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的常温液体推进剂两级运载火箭。1990年,为研制承担返回式光学观测卫星发射,具有可靠性高、经济性好的运载火箭,国防科工委下发了立项批复,明确长征二号丁火箭的研制任务。上海航天各单位全力以赴,迅速紧锣密鼓开展研制工作。

长征二号丁火箭研制充分继承了两发长四甲火箭的成功经验,通过小型化、模块化的设备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达到了世界同期先进水平。1992年8月9日,长征二号丁火箭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获成功,正式成为了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的一员。

长征二号丁火箭的首飞成功在当时具有特殊意义。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发射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卫星失败,中国航天界承受着巨大压力。长二丁火箭研制团队背负巨大压力,领受了“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没有退路”的军令状,背水一战,首飞即获成功,成就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龙抬头”。

1994年和1996年,在国内火箭发射连续失利的形势之下,长征二号丁火箭分别于1994年7月3日和1996年10月20日发射成功,又实现了两次“龙抬头”。连续三发三成,被称作中国航天的三次“龙抬头”,扭转了中国航天的被动局面。长征二号丁火箭凭借连续成功的优异成绩,被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优质运载火箭”称号。

不仅如此,长征二号丁火箭配合八院抓总研制的“远征三号”上面级,使火箭具备200公里到2000公里多星部署和星座快速组网能力,可承担中小型航天器多样化发射任务,进一步丰富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任务能力,填补了国内“多星异轨”发射部署的空白,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至今,长征二号丁火箭共实施83次发射,成功发射了“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空间量子实验卫星、“碳卫星”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羲和”号太阳双超卫星,开启了我国多个领域的空间实验探测工程,成为助力科学家探测太空的天梯;高精度发射土耳其卫星,为长征运载火箭树立了良好国际声誉,并多次承担国际发射服务,成为世界航天舞台上一张亮丽的名片;一箭41星的骄人战绩,刷新了中国一箭多星的发射纪录。2022年,长征二号丁火箭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中心实现15战15胜,创下我国运载火箭单一型号年度发射新纪录。

长征六号开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新时代

研制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是我国运载火箭发展新的里程碑。新一代运载火箭遵循“三个模块、两型发动机、一个系列”的总体思路,贯彻“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设计思想,通过长征五号、六号、七号运载火箭构建型谱,形成大、中、小阶梯式运载能力覆盖。其中,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定位为最简构型的小型运载火箭,作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的首飞型号,担负着为后续型号进行方案验证的任务和“探路先锋”的角色。

2008年7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明确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由八院负责研制;2008年12月,以立项综合论证报告通过评审为标志,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正式进入研制阶段;2009年8月,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正式获得立项批准。

长征六号火箭的研制充分发挥小型火箭快速发射特点,紧贴用户快速响应和灵活机动的需求,形成了“三平”快速发射方案。经过七年的研制,攻克了以大温差夹层共底贮箱、全透波复合材料整流罩、液氧自生增压、高压补燃发动机燃气滚控、液体运载火箭整体运输起竖等为代表的90余项重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成果十余项,发射可靠性0.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一箭20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新纪录,拉开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标志着我国在运载火箭现代化、推进剂无毒无污染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构建和系列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立项至今,长征六号火箭共实施11次发射,灵活多样的一箭多星、“拼车”服务为小卫星发射市场带来新气象,拓展了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服务新模式。

2021年4月27日,长征六号遥五火箭成功将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首次商业“拼车”发射工作,成为国内运载火箭商业发射的“先行者”。面对日益蓬勃的商业卫星市场发射需求,长征六号火箭紧跟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趋势,通过“拼车”发射满足多颗主星的发射需求,具有发射成本低、任务适应性好等特点,有效提升了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长六甲成为国内首款“混动”火箭

面对近地轨道卫星突破现役发射低轨运载型号的运载能力上限,为满足中大型航天器的发射需求,优化新一代运载火箭能力台阶,填补国内火箭型谱空白,推动运载火箭更新换代,适应运载火箭装备技术创新发展,同时降低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产品成本,提升发射效费比,八院于2010年提出了固液捆绑火箭发展思路。

2018年10月,长征六号改进型中型运载火箭正式获批复立项,优先研制基本型两级半构型的长征六号甲固液捆绑运载火箭。型号队伍突破了固液捆绑、发动机健康诊断、无人值守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首次固体助推与液体芯级的“跨界合作”,充分发挥液体发动机性能高、工作时间长和固体发动机推力大、使用维护简单的双重优势,使得火箭可靠性更高和性价比更优,打造出国内首款固液混合运载火箭。

2022年3月29日,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新一代运载火箭再添新成员,也打响了八院“十四五”运载领域新型号首飞的开局之战。

2022年11月12日,在首飞7个多月后,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再次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当年即转入应用发射的新纪录。2023年9月10日,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一箭三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短短一年半,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以三连胜的战绩从长征系列的“新生”变为“优等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