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会搞形式主义,而是会把青训作为头等大事”“中国足协绝不能再出奇葩政策,这是底线,所出台的政策要符合社会预期”……
日前,在中青赛U15决赛中,新一届足协领导班子首次集体亮相,这一选择以及相关表态,充分展现了对于青少年足球的重视,给了外界不少期待:“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任重道远,唯有努力”……
说起来,抓青训在中国足球发展的历程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得青训者得未来”的道理,也早已经说烂了。可这么多年过去,零星的闪光点虽有,整体上却是一言难尽。
数据上,中国16岁以下青少年球员不过10万多人,这个数据在德国超过200万,在巴西和法国均超过100万;中国近些年持证教练的数量有了较明显的增长,目前约有八万人,可其中有近三万人是D级教练,高水平教练的比例仍然偏低。
成绩上,中国足球人才青黄不接,不仅国足“输无可输”,国际青少年赛事领域,中国足球也已经连续8届无缘世少赛、世青赛,“中国足球已被世界,乃至被亚洲甩开了”。
狠抓青训的方向没有问题,也足够令人期待,但需要抓紧弄清楚的是,这些年来,中国足球青训为什么就是搞不好?“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说到”与“做到”之间为何总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犹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甲A联赛风生水起,一系列足球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生长起来。可到头来,许多游走在体育与教育之间的足球学校,打着“两全其美”的招牌,却不能保证青少年在基本教育方面达到合格,在足球选材上也不如专业体校那样严格,盈利反倒成了最终目标。这既违背了体育规律,更背离了教育宗旨,可谓两头落空。
再看近些年,在足协层面,中超俱乐部建立各年龄段梯队、强制要求U23球员上场等强化俱乐部青训的政策也没少出,可到了落实层面却是大打折扣、一地鸡毛。尤其是在“金元足球”热潮下,联赛看上去是火了,但一轮轮“军备竞赛”下来,不仅投资商不堪重负,本土球员没了发展空间,立足长远的青训更被抛到一边。
此外,一些地方虽重视青训工作,但不少人也不免只盯着短期成绩、瞄着虚无政绩,习惯于拔苗助长。如青少年球员“过早专项化”、训练目标“单维化”、训练和管理模式“成人化”、重比赛忽视技战术;“锦标主义”在青少年比赛中仍占主导,“领导要成绩,组织要人才”的矛盾时有发生。更甚的,在青少年足球赛事中竟也搞出了“假球风波”……
盘点这桩桩件件,不难发现急功近利是中国足球的重症沉疴。早在六年前,前日本国家队主教练冈田武史就曾直言不讳,多年以来,中国足球一直在顶级联赛和国家队层面猛下功夫,忽略了在普及和培养方面的努力。殊不知,包括青少年足球注册人数、持证教练的数量以及业余和校园足球赛事的建制等细节,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足球水平高低的核心要素。
中国足球,不能再喊着“尊重足球规律”的口号,走上了背离规律的歪路。青训是足球“基础工程”,打地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需要的是让更多的孩子对足球有兴趣,对足球有热爱,让好的足球氛围去感染更多人。恰如一位足球学校的教练所言,“青训阶段若强要成绩,未来就难出成绩。功利思维、政绩行为一直在扼杀中国足球的未来”。
就眼下来看,低谷中的中国足球虽看不到太多好消息,但青训工作倒算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像徐根宝这样的扎根青训的足球人越来越多,国内青少年赛事也越来越多,赛事氛围也不错。忧的是,青训教练太少,即便有好苗子,又由谁来带?如何打造更多高质量青少年赛事,建立更为完整的青少年赛事体系?体教融合不充分,小球员的升学通道如何充分保障,“12岁退役”困局如何破解?多数俱乐部没有完整青训梯队,足球人才断层严重怎么缓解……一系列长期存在的难题,都不是靠一时热情、零敲碎打就能解决的,无不需要出台系统方案,久久为功去落实。
据报道,“中国足协计划先用一年左右时间,充分调研相关情况,听取各方意见,履行民主决策程序,来逐步处理足球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刮骨疗毒、弄清问题再出发,这是好事,接下来希望各方都能真正按规律办事,一层一层认认真真把已经被说烂了的青训体系搞起来,别再进两步退三步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