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1个国际雪豹日。10月23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对外发布最新雪豹保护成果,自2017-2022年间,卧龙联合北京大学科研团队,针对雪豹及高山生态系统,进行了持续6年的系统监测。经专家对红外线触发相机获取的16000多份影像数据整理和分析判定,首次对区内野生雪豹种群规模数量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显示卧龙片区的雪豹种群规模超46只。
“我们对回收的雪豹影像数据进行斑纹对比、个体识别和种群数量模型估算,确认卧龙的成体雪豹有35只左右,亚成体和幼体有11只左右。初步判定,种群规模超过46只个体。”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雪豹项目负责人施小刚说。
据悉,雪豹作为高山生态系统内的顶级捕食者,其种群的稳定存在,是这个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健康程度的风向标。与大熊猫一样,雪豹作为高山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越来越多地受到各方关注。卧龙在2017年“首届横断山雪豹保护行动研讨会”上提出“雪豹+大熊猫双旗舰”的保护战略,横断山雪豹的发现与保护,填补了中国雪豹保护研究领域的空白。
在接下来实施6年的科研保护监测中,卧龙建立了长期持续的监测体系,开展深入的雪豹生态功能与物种间相互作用研究。“我们针对雪豹专项调查布设的红外相机有100多台。按照网格化布设,每25平方公里2至3台,我们在原来365平方公里调查面积的基础上,把整个监测范围扩展到了近1000平方公里。”施小刚介绍,根据6年的数据统计,卧龙在近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完成394个有效位点的调查,覆盖海拔范围3400-4800米,红外触发相机有效工作日184,076天。去除相机时间设置错误的位点后,共在253个位点拍摄到雪豹照片或视频16027份,独立探测记录为3871次, 共计拍摄到38种野生兽类和77种野生鸟类,其中雉类11种。
“卧龙之所以能够拥有大熊猫,与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构成的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密不可分。卧龙保护区内的雪豹栖息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位于更大尺度的邛崃山系雪豹栖息地的核心地带,与周边理县、小金县、成都市、雅安市辖域内的雪豹栖息地连成一片,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种群,这样有利于横断山雪豹种群的更好地繁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认为。
早在2016年,卧龙开启了针对雪豹的专项调查,成立了一支专门的“追豹”小分队。小分队从完全依靠人工脚力开展野外寻觅观察,到翻山越岭安装红外相机,从海拔2000多米的茂密郁闭的原始森林,追踪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陡峭壁立的皑皑雪峰,获得了第一手可靠详尽的雪豹种群数据。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