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调研行——
【豫军突起·会师中原】系列报道
汉威科技:
牵住创新“牛鼻子”
“小”传感器做成“大”生意
开栏的话
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城市经济的规模和高度,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由内而外的品牌形象。
为反映近两年来郑州市资本市场发展的最新成果,郑州日报今起与新华社河南分社联合推出上市公司专题系列报道:资本市场调研行——【豫军突起·会师中原】,多维度展示郑州上市公司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良好风貌和在高科技、产业集群等方面的亮点与成绩,以及郑州市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努力和作为。
一部智能手机中要用到十几种传感器,一辆新能源汽车里可能要用到数百个传感器,一个“未来工厂”中用到的传感器数量动辄以万计……如今,传感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郑州高新区,有这样一家高科技企业——从零开始、敢“吃螃蟹”,将一枚“小”传感器做成上亿元“大”生意,并多年保持国内气体传感器市场占有率第一,是传感器行业细分市场的龙头。它就是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气体传感器之王”是怎样炼成的?在采访中,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给出答案:“一是选择了传感器这个赛道;二是沿着传感器产业链进行持续性的技术创新和版图拓展。”
先行先试闯荡传感市场
可充电的智慧灯杆,拥有“感知器官”的公厕,24小时实时监测的窨井……走进郑州高新区,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智慧生活带来的便利,而开启智慧生活的“密钥”,正是作为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基础的传感器。
谈起企业的创业史,任红军娓娓道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是个家电、MP3、MP4等电子产品跑马圈地的时代,但是汉威没有赶这个潮流,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传感器。”任红军告诉记者,1998年9月,他创办河南汉威电子有限公司,也就是汉威科技的前身。
“当时的汉威可谓一穷二白,员工只有个位数,办公地点则是一间租来的破旧厂房。但既然选择出来创业,大家心中都憋着一股劲。”任红军介绍说,当时,气体传感器的一些先进技术还掌握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手中,卖给我国的产品价格昂贵,在一些细节上并不能很好地匹配国内市场需求,汉威就抓住这个突破口,持续创新的步伐,沿着传感器产业链走上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道路。
从1998年到2003年,汉威在5年时间里从一颗传感器做到了全系列传感器,从年营收30万元做到了年营收近千万元,从无名小厂做到了国内气体传感器行业第一名。再后来,汉威沿着传感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扩展到仪器仪表领域。
2008年,汉威已经实现了半导体、催化燃烧、电化学、红外光学四大门类传感器的技术工艺国产化和批量生产,多门类工业和家用仪器仪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安全、市政监测、环境监测、燃气安全、居家智能与健康等领域,当年的营收突破了1亿元大关。
2009年,汉威顺利成为国内首批、河南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汉威沿产业链继续发展,进军物联网产业,不断开拓智慧城市、智慧安全、智慧环保、居家安全与健康等领域,长期保持国内气体传感器与仪器仪表龙头地位。
2013年~2015年,汉威科技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并举,通过自主研发和并购整合相结合,连续并购多家数据采集、软件、GIS等物联网技术相关企业,紧抓物联网时代机遇,打造了“祥云”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众多客户的应用实践,物联网系统的骨干组件和主要技术品种均实现自主可控、高度耦合、稳定可靠。
创新是保持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汉威的展厅里,展示着各种检测“神器”:和手机连接的家用燃气报警器,能够实时感知可燃气体泄漏;环境监测器,可以捕捉到空气中微小的变化;激光燃气巡检车,时速60公里以下可检测到微量的燃气泄漏……这些都是汉威发展路上结下的硕果。
成绩的取得尤为不易。据了解,传感器行业产品的研发周期比较长,从技术研发到产品批量化生产并投入市场,往往需要6~8年的时间,没有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很难发展壮大。提及这些年的发展经验,任红军告诉记者:“创新是汉威保持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巴掌大小的圆盘上,有1万多个传感器,汉威科技研发的第三代MEMS半导体传感器,实现了微型化、小功耗,适用范围更广。公司的生产工艺经过三次迭代,已从最初的纯手工制作升级为打印生产,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这是汉威科技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坚持长期主义,在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的“缩影”。据介绍,近年来,汉威科技年研发投入在7%以上,专业研发人员900多人,投入力度有增无减。持续的创新投入,支撑起汉威科技的业务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经取得763项专利,其中114项为发明专利。
汉威科技在不断深耕传感器技术和市场的同时,紧抓时代机遇,主动自我求变,沿产业链不断向下游拓展。比如柔性传感器、MEMS传感器,汉威都已布局多年,近年来也陆续开花结果,相关产品已经在汽车、消费电子、智能穿戴等领域有了落地应用,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汉威科技现已能生产气体、压力、流量、温度、湿度、光电、加速度等17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传感器,自主研发的气体、光电、压力、流量、振动、柔性传感器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多款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每年还为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各类传感器及模组5000万支,累计服务客户超3万家。
人才是汉威最宝贵的财富
“今年是汉威成立的第25个年头,汉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掘和培育,离不开各类业务技术人才组成的精英团队。”任红军告诉记者,“培养加锻炼,人人可成才”的人才理念和“买马、育马、赛马”的竞争流动机制打造了汉威的核心人才梯队,是汉威科技自我新陈代谢、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此外,汉威科技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研发合作,相继组建了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创新平台,在国内外多个城市设立了研发中心,形成了全球研发创新体系。
近年来,汉威科技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省长质量奖、河南省杰出民营企业等荣誉。
做智能传感领域的“领跑者”
“传感器能让冷冰冰的设备产生‘智慧’,我们做的事是为万物赋灵。”任红军说,汉威科技正围绕物联网产业,将感知传感器、智能终端、通信技术、地理信息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紧密结合,不断培育、孵化新的产业项目,坚持做智能传感领域的“领跑者”。
在今年9月份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汉威科技首次参展,并一口气发布了16款激光传感器、激光器模块产品。随着上述产品的发布,公司将顺势切入激光传感器赛道,并致力于在高端激光传感器领域赢得更好市场地位,打造新业务增长点,助推公司从气体传感器龙头向综合传感器龙头转型。
事实上,发展至今,汉威科技传感器业务早已超出气体传感器范畴,并将业务范畴扩展至柔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红外光学传感器等新领域,应用场景涉及工业生产、医疗等多个领域,并着重布局了柔性传感器应用场景和车用传感器市场。
在连续4年举办的世界传感器大会上,汉威科技每年都会带来新作品、新惊喜。以会为媒,汉威科技还积极推动成立“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并承担“河南省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助力中国智能传感谷展团集体亮相SENSOR CHINA2020、2020中国MEMS制造大会等有影响力的“舞台”。
2022年,汉威科技联合河南本土国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围绕传感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投资,聚焦智能传感器等新兴产业,助力公司更好寻找业内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企业进行投资,紧抓传感器、物联网领域快速发展机遇,助推河南省打造千亿级的智能传感器全生态链。
面对智慧化时代带来的行业变局,汉威科技的新发展目标也更加清晰。任红军表示,面对时代的需要,汉威科技将在巩固目前气体传感器龙头地位的同时,通过资本运作和产业链技术创新方式向更多品种传感器延伸,变身成为综合性传感器龙头。
“为此,公司将通过研发创新,一方面横向扩展传感器应用场景,另一方面纵向围绕传感器核心产业链进行延伸和布局。”任红军表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