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西班牙语译者夏海明:中国科幻从小圈子走到了大众

《三体》西班牙语译者夏海明:中国科幻从小圈子走到了大众

00:00
04:43

正在成都举行的世界科幻大会上,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也受邀来到成都,“办得非常不错。”对于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夏海明评价道。

作为一名翻译家,夏海明曾将刘慈欣、宝树的作品翻译到海外,刘慈欣的《三体》第三部的西班牙译本,就是由夏海明完成,“科幻文学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小众的类型,中国科幻突破了科幻迷的圈子走到大众,在全球范围内受欢迎也是很令人惊讶的一件事。”

夏海明在科幻大会参加沙龙

从2007年开始,夏海明就长期居住在北京从事翻译工作。作为一名汉学家,夏海明在很早的时候就对语言感兴趣,上高中的时候,他最喜欢的课是拉丁语,“作为古代语言,拉丁语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学习方式是基于翻译练习的,我们拿古罗马人所写的作品,把他们的声音翻译成西班牙语。怎么把那种神秘的语言解密出来,用自己的语言重写那些历史人物留下的话,对我来说就像一种好玩的游戏。”

高中毕业以后,夏海明很自然选择了翻译作为大学专业。之所以选中文,是因为他对汉字很着迷,觉得这种文字体系很神奇。

夏海明是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中文,刚开始的时候中文班有30多个同学。随着时间推移,人慢慢减少了,到他毕业的时候,班里只剩十几个人,“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坚持学中文的难度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的。为了培养中文翻译人才要付出的努力也非常大。”

作为一名科幻迷,夏海明曾将刘慈欣、宝树等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翻译成西班牙文并出版。他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刘慈欣小说中的想象力。

那时,刚到中国不久的夏海明发现,很多书店都摆放着刘慈欣的《三体》,这一现象让他十分好奇,“因为我当时想多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产业。这不仅是文学本身,也是围绕文学的一切,包括文坛以及影视等产业。”

这些年,夏海明也注意到中国科幻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科幻在中国也逐渐从小众中走了出来,“科幻文学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小众的类型,中国科幻突破了科幻迷的圈子走到大众,在全球范围内受欢迎也是很令人惊讶的一件事。”

在他看来,科幻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是科技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让人更愿意思考涉及到未来的各种问题。

夏海明告诉记者,最近几年西班牙读者,甚至欧洲读者,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兴趣,可以说归于《三体》等刘慈欣著作在国际市场的成功,以及英文版译者刘宇昆为传播中国科幻作品所做出的努力。

这些年,夏海明更多的时间都在中国,作为一名汉学家,如何看待中国科幻和欧美科幻的差别?

“我认为,中国科幻跟西方科幻其实没有实质的区别——科幻这个文学题材不管是哪国人写的,只要是质量好的作品,重点都会围绕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这能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夏海明认为,文化差异确实体现在包括科幻的任何文学作品中,但这不是科幻文学的重点,对于科幻迷来讲也不一定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夏海明说,自己会特别关注科幻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其他媒介,因为这非常能推动科幻作品进一步传播。比如将刘慈欣的《山》改编成漫画,他首先把原著从中文翻译成西班牙语,把译文给西班牙漫画家和编剧作为参考,他们根据译文创造了西班牙语漫画。然后,夏海明又把他们创造的漫画作品从西班牙语翻译成中文,“这是很精彩的项目。”

科幻,因其对未来的思考而在当下受到不少中国人的喜爱。在夏海明看来,科幻从其诞生以来,一直是提出各种社会和哲学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围绕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尤其是围绕现代世界、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的讨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