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环绕成都科幻馆的音乐是什么来头?揭秘这首“青春与好奇之歌”

沉浸式环绕成都科幻馆的音乐是什么来头?揭秘这首“青春与好奇之歌”

00:00
05:47

10月18日~22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期间,在成都科幻馆周围,《遇见未来》的悠扬曲调一直飘扬。这是大会开幕式主题曲,是专门为幻迷们“量身定做”的一曲乐章。

“蜀道旁,星堆边,平行宇宙间,幻想的脚步正忘返流连……”歌词呼应着本届大会的口号——“在成都遇见未来”,这座从古蜀文明走来的城市,千年来孕育着创新的动力,培植着想象力的土壤。

“原定开幕式的主题曲是《带着地球去流浪》,但是跟幻迷接触得越多,我们越意识到,需要有一首真正属于他们的歌。”世界科幻大会开幕式总导演胡晓负责《遇见未来》英文部分的作词,他相信,这首“更接地气”的歌曲,更能浓缩人们对未来的渴望和好奇,也更符合大会的文化根基——每一个幻迷都是主角。

孩子们登上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开幕式舞台表演合唱

深入成都采风

做一首“真正属于幻迷的歌”

考虑到电影《流浪地球》的强大号召力,导演组一直计划着把电影主题曲《带着地球去流浪》带上开幕式。在成都四处采风的过程中,随着对幻迷的了解愈来愈深入,他们发现,“可能仅仅只用一部影视作品音乐,很难去表达幻迷、尤其是成都幻迷对于科幻的喜爱和憧憬。”

对科幻的憧憬,一定程度上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怎么样才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这种感情?“为幻迷专门写一首歌”,这一想法迅速得到响应。中文部分的歌词由音乐人刘恩汛负责,他曾为张韶涵、周深等创作作品。胡晓和他碰撞想法时,一个主旨渐渐清晰——对于地球之外的生命、无垠宇宙的探索,是人们共有的一种想象力,是最能引发共情的东西。灵动、活泼、未来感成为了歌词的基调。

以青少年的视角出发,最能体现未来感。“小的时候,我们会对很多东西好奇,但是长大之后反倒淡漠了。”胡晓说,当人接触到更广阔的层面,其实可能会更加疑惑,永远保持活力和好奇心,给人类创造出了很多空间。借助青少年的视角去看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梦幻的、充满乐趣的。这便有了歌词的开头:“搭一道光束拜访蓝天,鸟儿飞跃过日升月潜。”

音乐制作人彭玮瀚负责谱曲,“他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非常接地气”,胡晓认为,成都人民迎接全球幻迷的满满热情,正是这首歌需要呈现的。为此,创作团队反复学习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拯救世界》,力图呈现出相似的温柔和希望。

歌曲前后创作了约20天,“之前几乎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歌。”观众们是否喜爱这个作品、现场的表演是否能与观众共情,一直到开幕式前夕,都是未知数。

开幕式后

小演员们在后台逐个感谢大家

《遇见未来》的主题曲,在开幕式最后一个环节唱响。演唱者都是幻迷代表,除了青年之外,还有13个尚显稚嫩的孩子们,他们来自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一年级。

最初,导演组只打算选几个孩子上台“作为代表”,提前告知了他们“不会都上场”。但在彩排时看到所有孩子专心致志地演唱,不因为自己可能被淘汰而惜力时,胡晓很有感触,“这个一心一意的模样,不就是热爱科幻的最好诠释吗?”他当场拍板:一个孩子都不要少,所有人全部上。

“在此前一次次彩排中,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去是留,但在这种未知的情况下他们还勇敢地去尝试,因为一个机会而努力,这种精神是《遇见未来》所想传递的。”

同学们利用课间进行排练

演唱的最后,孩子们背后的“太空门”徐徐打开,1000架无人机组成的“科梦”在莽莽夜色中现身。舞台上的他们转身凝望着夜空,全场观众也有如徜徉星河的感觉。久久的掌声在现场响起,胡晓感到,“观众的热情反馈出乎了我的意料。节目设计也好,演员表现也好,真诚才是最终的东西。”

负责《遇见未来》节目的导演张晴还记得,开幕式结束后已近晚上十点,孩子们在化妆间一个个敲门,去感谢所有和他们一同演出、指导他们演出的演员和导演们。“他们说,能参加开幕式真是太棒了,跟大家度过这段时光,非常高兴和骄傲。”

为了排练节目,许多孩子主动牺牲了在校学习的时间,利用彩排间隙赶作业。张晴记得,临走时,孩子们恋恋不舍地笑着挥手:“拜拜姐姐,我们要回去补课啦。”

胡晓想,青少年刚好处在启发思维的节点,他们参与了这样重要的时刻,回去以后可能会将这段经历转化为阅读科幻的动力,对物理、天文、化学都会有更大的渴求,将其变为终身的爱好或事业。多少年以后,又会有新的故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