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8年,一艘船停泊在章江河畔,王阳明从梦中醒来。他更换了衣冠,气若游丝地跟弟子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泪如雨下,问道:“老师有何遗言?”
王阳明笑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生已修行圆满,已别无所求。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能从普通人成长为圣人,皆因为王阳明在简、减两字上下功夫。
1
离愁绪
弟子问王阳明,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
王阳明回答:“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但若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事越在意,心越是乱,总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其他的烦心事又生出来了。
正德元年,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位于万山丛棘之中,瘴气弥漫,环境恶劣。
一次,王阳明偶遇一名被贬谪的官员,带着孩子。几人见这里荒无人烟,山路崎岖难走,心生愁怨。数日后,相继离世。
王阳明在听闻这个消息,可怜这几人同时,也不由感慨:“忧郁攻其心,岂有不死之理?”
很多时候,人不是败给环境,而是先败给自己的千愁万绪。扫掉心上的垃圾,保持达观心态,任风雨再大,也能保持一份淡然。
王阳明形容过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科举失败,数次贬谪,百姓唾骂,奸臣刁难……他受尽了命运的折磨。
落第后,父亲想要开导他不要放心上,他自己笑道:“世人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被贬龙场时,山路难走,官粮时常供应不上,他自己开荒种地,还写下一首《西园诗》,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种菜的过程。
养心贵以静,淡泊宜于性。把情绪关在心门外,不忧不惧,自然能在兵荒马乱的生活中且行且歌。
2
断欲望
王阳明教导弟子:“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王阳明生于官宦世家,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照理来说,在龙场风餐露宿,食不果腹,王阳明应该是过得很痛苦。
可王阳明在那里自得其乐,对他来说,睡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
他看到驿站破败无法居住,就把附近的一处山洞当作安居之处,起名“阳明小洞天”。他垒好灶台、放好床架,虽然家具都颇为简陋,却过得优哉游哉。
因为缺衣少食,他自己开垦土地,经过一番辛勤劳作,粮食有了收成。王阳明用剩余的粮食接济穷人,又用散落的稻谷喂养鸟兽。
别人问:“何不把粮食换钱银?”王阳明笑着说:“可欲者是我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一个人真正需要的并不多,有一颗简单、知足的心,生活就足够丰盈。能掌控欲望几分,便能掌控生活几分。
宋朝右丞相陈自强利用手中权力徇私舞弊,买卖官职,几年之内,积累了大量财富,挥霍无度。
后来,事情败露,朝廷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并将其流放。年过七十时,在被贬之地,他感叹:“如果自己不出来当官,在乡下安享晚年该多好。”
世间乱花迷人眼物质,醉心于物质,只会让自己迷失。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也曾位及监察御史,甚至朝廷多次下诏征用。可他不为名利所动,在大明湖边建造了一个小住宅,白天与三五好友泛舟湖上,饮酒赋诗唱曲,夜里则秉烛思读,过着神仙般的悠闲生活。
一个人不被欲望裹挟,坚守住内心的净土,才能过上真正富足的日子。
一次,王阳明的弟子王汝止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何所闻,何所见。”王汝止道:“见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说,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见你也是圣人。王阳明一直秉持这样一个观点:人人皆可成圣人。
凡人的内心充满各种欲望和执念,能删繁就简,持戒而行,便能立地成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