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队伍里的清华博士后:懂痕迹、懂法医,勘查现场15年无错漏

交警队伍里的清华博士后:懂痕迹、懂法医,勘查现场15年无错漏

00:00
04:43

冬日,京郊,岔路口,几名交警聚在道路中间。其中一位身量不高、戴着眼镜的交警,在清扫过积雪的一片区域里发现了一处痕迹。

“在这里,它还在。”他扫了一眼这10厘米长的刹车痕,斩钉截铁地说:“这辆车不是转弯,是直行,对方车辆全责。”

说话的是北京市公安局交警张雷,清华博士后,汽车工程专业高材生,行业领域专家,从事交通事故现场勘查15年无一错漏。

同事们都说,张雷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他懂痕迹、懂法医、懂法律,他自己就是一个现场勘查+检验鉴定+系统开发+行业标准制定的“工作室”。而张雷却觉得,是自己这个岗位,给了他无限的可能。

今年7月,张雷被评选成为2023“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二季上榜人物。10月16日,“清华博士后当交警15年勘查无错漏”登上微博热搜。

在“小庙”有大作为

今年48岁的张雷一贯给人理性严谨的印象,从吉林工业大学博士,到清华大学博士后,他一路在汽车工程专业领域深耕。

“我那时跟着导师做汽车可靠性研究,当时国内没有研究这个课题的。”张雷介绍,他所研究的方向,不仅仅是给汽车配个安全气囊、搭建个安全系统这么简单,而是要综合考虑汽车安全性设备的配备、汽车整体设计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

也正是因为领域内“独一份”,张雷从2005年起,就和导师一道作为专家,参与到了多起重大交通事故的现场勘查、责任认定工作中,也和公安交管工作结了缘。

2008年,多重选择摆在张雷面前,院校、科研单位、国企、外企……可张雷决定,去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交通事故处。“家人朋友那时候都不理解,觉得‘庙小’,可是我跟北京的交管部门接触比较多,知道他们刚刚成立了一家全国首个省级公安交通鉴定司法中心,我更想要做一些实事儿,这个领域大有可为。”

穿上警服,进入事故处工作,张雷没有感到职业转换的不适,他很快在多起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责任认定工作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让张雷印象深刻的是一起三死一伤的交通事故,死者是一名成人和两名儿童,伤者是一名八九岁的儿童,事故车辆是一辆带斗的电动三轮车。

起初,大家根据三轮车上留下的血迹,怀疑驾驶人是死者中的成人。张雷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交通事故中,人体被高速运动的车辆撞击后会发生剧烈的旋转和运动变化,其血迹形态生成的过程要与运动过程相结合来判断。”

张雷对现场、车辆和死者又进行了深入勘查,综合现场痕迹、车辆上的微量物证以及死者的伤情,他判断,驾驶三轮车的人不是死者,而是伤者。

在随后的事故责任认定会上,张雷根据物证一一印证了死者和伤者在事故发生前的驾驶和乘坐位置,又通过模拟试验还原了事故发生的具体过程。

最终的事实证明,驾驶电动三轮车的确实是那名八九岁的儿童。张雷的判断是准确的。

出现场、搞创新,“忙得脚不沾地”

随着工作的深入,张雷发现了“大有可为”的更多可能。

“我们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其中两个比较费时的环节是拍照和画图。一般事故一套流程走下来,也要至少1个小时。”张雷介绍,三四辆车连环追尾的事故,就有20到30处痕迹要拍照并标记在图上,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能够标定痕迹的大小和位置,一般要取横向和纵向两个数值。

“此外,画图是否规范,是否标注准确,是否能够体现车辆的行驶过程,都直接决定事故事实的确定,甚至决定案件的定性和责任认定结果。”

张雷从测绘照相技术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研发设计了可以折叠、便于随身携带的标尺和能够自动化生成痕迹数据和现场图的“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置系统”。

张雷觉得,这些工作看似事小,但件件都系着大事。“它们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关系到一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关系到汽车行业的变革和未来,关系到城市的运行和人们的安全和利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