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增补版前言

002增补版前言

00:00
06:47

增补版前言

1939年中央博物院聘请梁思成先生任中国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1942年梁思成开始着手编写这本《中国建筑史》,于1944年完成。这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由于抗日战争时期财力物力上的极端困难,加上本书的图片较多,因此难上加难,出版的事只能暂时搁置了起来。

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高教出版社曾因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征求梁思成的意见准备出版该书,但梁思成考虑到该书是1949年前完成的,有必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对该书重新审读修改,因此不同意出版。但为了应急起见,同意以油印方式先印发50册,仅供给各高校有关教师教学参考。

1949年以后政治运动接踵而来,最初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接着是“三反五反”、“肃反”、“整风反右”运动。特别是1955年建筑界对“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开展了批判。这对梁思成的触动,可想而知。使他在学术问题上多少产生过一些彷徨。同时也认识到该书的修改,不是那么简单,有些问题尚待重新认识。加上繁重的社会工作,他也就一直没有时间对这本书再作详细的修改。

1959年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邀请国内各有关单位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建筑三史编辑会议,拟组织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史》。会议决定先编一本简要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由梁思成、刘敦桢等31位知名学者,组成了编辑领导小组。

自1960年至1962年先后完成了六稿,梁思成、刘敦桢、汪季奇、袁镜身、乔匀五人,对第六稿作了整理和审定。此后又于1963年完成第七稿,1964年完成第八稿即建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七、八两稿的工作梁思成就参加的不多了。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第一篇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义固至显。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径。

我国古代建筑,征之文献,所见颇多,《周礼·考工》《阿房宫赋》《两都》《两京》以至《洛阳伽蓝记》等等,固记载详尽,然吾侪所得,则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调谐之音节耳。明清学者,虽有较专门之著述,如萧氏《元故宫遗录》,及类书中宫室建置之辑录,然亦不过无数殿宇名称,修广尺寸,及“东西南北”等字,以标示其位置,盖皆“闻”之属也。读者虽读破万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像,绝不能有所得,犹熟诵《史记》“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遇刘邦于途,而不之识也。

先生反复强调了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因此在他编写本书时,每举一建筑实例必配有照片。这在当时(1944年)的印刷条件来讲,要出版一本附有如此大量图片的书是很困难的。直至1949年以后图片的印刷也还是提高图书成本的一大因素。所以,在第一次出版《梁思成文集》时“建筑史”中的插图比原稿中少了很多。

梁思成虽是一个建筑史学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这是他与其他建筑史学者的不同之处。他认为建筑史并非史料的堆砌。应首先注意各时期的建筑思想;建筑史所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是介绍各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特征,还要了解建筑是如何演变,受什么因素制约,发展的规律是什么等一系列本体问题。只有深刻地了解历史,才能准确地把握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他深感1944年完成的这本《中国建筑史》有很大的不足,他准备重写一本《中国建筑史》。他曾对他的学生说:“有些同学对建筑史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搞建筑史的都是些老头,这是不对的,搞建筑史的人绝不能是那些老学究。建筑史今天真正需要的人才,是要很活跃的,有充沛的体力,会动脑子,有研究才能,能把问题搞清楚的人,绝不是等别人把一件古董摆在你面前,让你坐在那儿,慢慢地去品味它。不是这样的,建筑是文化的记录,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敏锐地区别时代的艺术特点,能感到历史的步伐。”

可惜人们没有给他时间去完成他一心要重写的建筑史,这是一个不可挽回的损失。

今天三联书店准备再版此书,清华大学出版社亦决定将本书收入该社的建筑文库。我考虑到先生在编写此书时的初衷,因此对本书的插图做了较多的补充。补充的原则是依建筑年代的古老及毁坏的情况而定。总的来说古代的多些,明清时期的少些或不补。但如北京的城墙、牌楼等已毁的也尽量加以补充。再有一些建筑物本身虽尚完好,但环境变化很大,如北京天坛、蓟县独乐寺等也补充了一些当年的鸟瞰及远眺图。

该书是1944年完成的,当时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对古建筑的实地调查也仅仅限于1932—1937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弄清中国建筑两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源流,梳理清楚其发展脉络,自然只能先从主流建筑入手,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内容侧重于宫殿庙宇(即重点在大木作)。而对中国建筑中极富特色的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没有论及。此书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但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失地收复之后,立即有复兴焦土的艰巨工作随之而至,所需人才当以万计,当务之急是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首先是建筑师。今后数十年,国家建设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因此他到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暂缓进行。

本书是先生的重要遗著,因此补充的图片也全部采用当年先生所拍摄的图片,尽管这批图片经过水残质量已大不如前了。总之我想做的仅仅是尽我的能力去完成先生当年想做的工作。我相信先生在天之灵会微笑的。

林洙

2009.5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