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成年大熊猫独自出现在人工饮水点附近,饮水嬉戏。近年来,随着栖息地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大熊猫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监控镜头里。在龙池小草坡区域,每个季度都有大熊猫“出镜”。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两周年。目前,成都片区已完成超15万亩的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修复,以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显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21年10月12日,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两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全面加强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成都片区内,大熊猫、金丝猴、雪豹、四川羚牛、红豆杉、珙桐等8000多种伴生珍稀动植物得到良好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同时,通过巡护、监测、本底调查以及各类珍稀野生动植物专项调查等,大熊猫及同域野生动物野外遇见率及监测率显著上升。
为加强国家公园内的生态保护及栖息地修复工作,两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范围内先后布设了316台红外相机及9个生态监测点位,并试点设置无线自动网络回传红外触发相机50台;创新开展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识别与个体识别监测项目,常态开展疫源疫病监测防控,通过各类智能化、创新性的举措,助力国家公园内的生态保护及栖息地修复。
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县西岭镇飞水村 全国最美古树——千年香果树 摄影:秦钢
同时,为恢复退化栖息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与功能,改善大熊猫等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成都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对受损的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修复,预计到2025年修复大熊猫栖息地30万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